先秦三代及至春秋戰國,均以農業立國。夏代唯一存在的文獻——《夏小正》中就記載了許多物侯、天文和與之相對應的農事活動,反映了這時的農業已有了一定的水平。商代農業進一步發展,一方麵商人對農業高度重視,甲骨文中有許多祈年、求雨以及商王督耕的記載,另一方麵商代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形成了“率肆於酒”大孟鼎銘文,轉引自《中華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134頁。的風俗。西周的農業更是高度發達,創造了聞名遐爾的井田製。農業更是高度發達,春秋時鐵具和牛耕的出現,及至戰國時鐵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把先秦的農業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先秦在農業發展的同時,手工業也不斷發展,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青銅文化;商業在春秋戰國時取得長足的進步,出現了富商大賈和自由商人,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經濟都城,在漢民族形成的曆史過程中,也同時形成了具有先秦特色的生產風俗文化。
一、農業風俗
1.農具古樸
先秦的農具原始古樸,經曆了從木石器到青銅器再由青銅器到鐵器的發展過程。
夏代以木、石、骨、蚌製作農具。砍伐用石斧,啟土用木耒、石鏟,收割用石鐮、石刀、蚌刀等。在偃師二裏頭遺址發現夏代的石器有石斧、石鐮、石刀、石鏟;蚌器有蚌鐮、蚌刀、蚌鏟;骨器有骨卵、骨鏃、骨魚叉等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發掘簡報》,《考古》1965年第5期。。《夏小王》雲:“農緯厥耒,初歲祭耒”。《韓非子·五蠹》亦雲:“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此所謂“耒”就是具有歧頭兩齒狀的挖窖穴,開溝渠等用的原始啟土農具,它就是後來商、周時期廣泛使用的耒的前身。
商代仍以木、石、骨、蚌製作農具,但已出現青銅農具。在殷虛婦好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其中屬生產工具的41件,器形有锛、鑿、刀、鏟等。《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在湖北黃陂盤龍商代遺址中出土了臿、、斧、锛等青銅農具。湖北省博物館:《盤龍城二裏崗期青銅器》,《文物》,1996年第2期。在鄭州關外商代煉銅遺址中出土了鑄造銅的陶範。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鄭州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商代與夏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農具種類也增加了許多,這時的農具主要有:
耜,是從耒發展而來的挖穴和開溝渠的農具,為犁的前身。
鏟,是鏟土、耘苗、除草和鬆碎表土的農具,有長方銎長體圓肩平式和橢圓銎長方體方肩寬刃式兩種。
,是起土和鋤草的農具,有長方銎直體寬刃式和長方銎直體狹刃式兩種。
锛 ,是開墾土地的農具,形狀似斧,但與斧的雙麵刃不同為單麵刃為長方銎長體平刃式。
鍤,是開溝渠和做壟的農具,刃口套在木板前端,木板後部裝一條直柄,形狀和使用方法與鈥相似,為扁銎直體式。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35頁。
西周雖不排斥木、石、蚌製農具,但已普遍使用銅農具,並已出現了一些鐵製農具。《詩經·周頌·臣工》雲:“命我眾人,乃錢鑄,奄觀艾”。錢就是鏟子,鑄就是鋤頭,就是鐮刀,都從“金”旁,可見這時的農具大多是青銅製品。這與夏、商以木、石、蚌作農具相比,是農業生產風俗的一大進步。所以,《詩經》中有不少詩篇讚美農具的鋒利,《小雅·大田》雲:“以我覃耜”;《周頌·載芟》雲:“有略其耜”;《周頌·良耜》雲:“畟畟良耜”、“覃”、“略”、“良”都是形容耜鋒利的詞。這些從“金”旁鋒利的農具是銅製農具當應無疑,但也可能是用熟鐵皮包口的農具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編,146頁,這在漢族農業風俗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
春秋之時,木、石、骨、蚌製的農具以及青銅農具雖仍並用,但鐵製農具已大量出現,主要有臿、削、鋤、空首鎛等,字嶺春秋楚墓中出土了小鐵臿。又如河南洛陽在春秋戰國之際的灰坑中出土了空首鐵鎛等,當時人們俗稱青銅為“美金”,而稱質量粗糙的鐵為“惡金”,《國語·齊語》即雲:“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亞金以鑄鉬夷斤,試諸土”。
戰國之時,鐵製農具普遍使用,《管子·輕重乙》的記載,當時的風俗是“一農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鐮、一鑄、一椎、一銼、然後成為農”。戰國七雄所在地區都出土了鐵製農具,黃展嶽:《近年出土的戰國兩漢鐵器》,《考古學報》1957年第3期。如在河南輝縣固圍村的戰國魏墓中就整個耕作過程中使用的全套鐵農具出土了犁、鏵、臿、、鋤、鐮等共58件,中國科學院考古所:《輝縣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又如在河北興降燕國遺址中一次出土了製造農具的鐵範87件。《考古學報》1956年第1期。再如在遼寧扶順連花堡燕國遺址中出土的鐵農具占全部出土農具的90%以上《中華文明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36頁。盡管戰國時已普遍使用鐵製農具,但大多形體薄小,刃短質脆,並都為鐵口木具,僅在刃部用鐵祝慈壽:《中國古代工業史》,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說明這時的農具仍較低級而顯出古樸之風。
2.粟稻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