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先秦漢族生產風俗(2)(1 / 3)

西周的井田風俗發展到高峰,與周禮結合,形成為井田製。對此周代的銅器銘文有記載,如《殷》雲:“錫於五十田,於早五十田”;《不殷》雲:“錫汝“臣十家,田十田”等《西周金文辭大係》。《周禮·考工記》中更是詳細記載了井田製的具體內容,其雲:“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裏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於川,各載其名。”《周禮·地官·小司徒》對井田製作了概括,其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而貢賦如《孟子·滕文公上》所雲是“周人百畝而徹”。

周氏的井田製是與休耕風俗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周禮·地官·遂人》雲:“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就是與夏代“農率均田”一樣定期重分配土地。按《周禮·地官·均人》的規定是“三年大比則大均”。其目的是因為“司空謹別田之高下善惡,分為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肥饒不能獨樂,不能獨苦,故三年一換主易居,財均力平。”分配方法是“不易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周禮·地官·大司徒》。在此要說明的是先秦的“畝”與現代作為土地麵積的計量單位不同,它是指經人工整治成凸出地麵,有一定尺寸的長方形田壟,一壟謂之一畝,據《司馬法》所雲:“六尺為步,步百為畝”,即一畝寬六尺,長六百尺。

5.深耕·疾耰·易耨

春秋以前,雖然將土地整治成畎畝,“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詩經·周頌·良耜》。除草作綠肥等已成俗,但耕作技術仍較粗放。春秋以後,特別是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的使用,使耕作技術大有進步,而形成了深耕、疾耰、易耨的風俗,《管子·小匡》雲:“深耕、均種、疾耕”;《孟子·梁惠之上》亦雲:“深耕易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也雲:“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深耕,據《呂氏春秋·任地》所記載,是根據土壤的結構和墒情安排耕地的先後次序。習慣是先壚後,即先耕粘性較大的“壚土”,以免水分散失而土變硬;然後再耕比較鬆散的“土”。耕地的深度以見墒為度,即“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兮茲美禾,耒茲美麥。”

耰,就是播種後用耰平土,掩蓋種子之俗。《論語·微子》雲:“耰而不輟。”鄭玄注:“耰,覆種也。”《孟子·告子上》亦雲:“播種而耰之。”而疾耰就是是播種後盡快將土塊打碎覆蓋種子,以免跑墒,以利出苗,此即《國語·齊語》所雲“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時雨。”

耨,即耘,就是中耕除草之俗,西周時已流行,春秋戰國時更是普遍風行,《孟子·梁惠王上》所雲“易耨”中之“易”是整治之意《孟子·盡心上》雲:“易其田疇”,趙歧注:“易,治也”。《呂氏春秋·任地》中對易耨的要求是“五耕五耨,以審必盡”,《管子·度地》亦雲:“大署至,萬物榮華,利以疾耨,殺草薉蓺。”就是說當時的農人規定務必把雜草在蔓延之前消滅掉。

這樣,到春秋戰國時,先秦農業深耕、疾耰,易耨已成為精耕細作風俗的重要內容了,所以《孟子》、《管子》中常常是“耕耨”或“耕耘”連用,以俗稱整個農事活動。

6.從物侯到二十四節氣

先秦早期主要根據物侯的變化來掌握農時,遂形成了豐富的物候農時風俗。

夏代《夏小正》按1年12個月分別記載了不同農時的不同物候,對草、木、以及鳥、獸家禽和魚的活動都進行了觀察。如正月的物候是啟蟄、雁北鄉、雉震響、魚陟負冰、田鼠出、獺祭魚、囿有見韭、鷹則為鳩、柳、梅杏桃則華、緹縞、雞桴粥,此時可“農率均田”和“采芸”;三月的物侯是彀彀是農田害蟲螻蛄。則鳴、田鼠化、為(一種侯鳥)拂、桐芭、鳴鳩,此時可攝桑委物、頒冰、采識;四月的物候是鳴劄,囿有見杏、鳴蜮、王蕢秀、秀幽,這時可取荼、執陟、攻駒;七月的物時候是秀灌葦、子肇肆、湟潦生萍、爽死、秀、寒蟬鳴,此時可灌荼。此後,戰國時成書的《小戴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有關物候的記載大多源自《夏小正》,隻不過略有修改而已。

周代《詩經》中也有不少物候風俗的記載,特別是《幽風·七月》是一篇關於物候的詩歌,如“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蘀。”“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落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在先秦的物候經驗和知識不斷豐富發展的同時,先秦的曆法也在不斷發展著。《尚書·堯典》中已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的原始概念,其中“日中”(仲春)、“日永”(仲夏)、“宵中”(仲秋)、“日短”(仲冬)分別相當於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春秋時人們已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測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大節氣。戰國初《左傳》中已有“分、至、啟、閉”,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秋、立冬八個節氣的記載。到戰國後期,《呂氏春秋》中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大部分名稱,從此二十四節氣成為民間傳統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