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先秦漢族生產風俗(4)(3 / 3)

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提高,特別是商代後期製作大型青銅器的需要,豎爐煉銅之俗遂流行起來。安陽小屯苗圃就出土過許多泥條盤築而成的爐壁殘塊。洛陽北窯發現的西周鑄銅豎爐有大小兩種,大的用泥圈疊成,直經達160厘米。湖北大冶銅綠山出土的春秋時的結構和大小基本相似的煉銅豎爐,爐體近似豎立腰鼓形,用紅色粘土、石英砂、鐵礦粉、高嶺土等耐火材料夯築而成。豎爐分為爐基、爐缸、爐身三部分。爐基設有T形風溝,起保溫、防潮作用,以防止爐缸凍結;爐子有2個風口,以改善火爭分布狀態,提高爐溫;出銅口的門坎稍稍內傾,使爐缸內留一定的銅液以保持爐溫;爐身四壁稍稍內傾,既利於保持爐溫,又利於爐料運行。

用豎爐冶銅,還有依據火焰的顏色來辨別冶煉過程的風俗,《周禮·考工記》雲:“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蘭次之。然後可鑄也。”

(2)石範、陶範、和銅範

讚助秦之初鑄造銅器俗用石範。目前出土最早的石範大約是夏代的,此外山西夏縣東下馮出土有石質斧範,唐山雹神廟出土有石質斧範、刀範、矛範,玉門火燒出土有石質鏃範。石範雖使用次數較多,但不易加工,且不耐高溫,故很快耐高溫且易加工的陶範取代。年代最早的陶範也出在與夏代相當的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中。商代中期以後,陶範大為流行,在鄭州南關外就出土了1000餘塊陶範,在安陽苗圃北地的鑄銅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陶片和坩堝片。春秋戰國後,陶範更為流行,山西侯馬牛村古城鑄銅遺址出土陶範3 多片,其中可合成套的有1000多塊。《中華文明史》第2卷第198頁。

春秋之時除陶範流行外,還出現了銅範。《小校經閣金石文存》曾載有春秋“盧氏”空首布銅範,戰國前期又有平首布“梁一”銅範、“虞一新”銅範等《中華文明史》第2卷第200頁。當時銅範主要用來鑄造錢幣。

(3)加熱合金

先秦化銅俗用內加熱法,即把銅礦石和燃料放入坩堝或豎爐內點火,坩堝從上口、豎爐從爐腹下部送風,以使銅礦石變成液態,去除雜質,並滲入一定比例的錫、銅,冶煉鑄造出獨具特色的青銅器。銅、錫二元和銅、錫、鉛三元合金之俗至遲興於商代晚期,春秋後更流行開來,《周禮·考工記》雲“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章,鳧氏為聲,栗氏為量,段氏為鑄器,桃氏為刃。金有齊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周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削戈戟之齊;參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之齊;金錫豐,謂之鑒燧之齊。”

(4)鍛焊熱鍍

春秋之後,隨著青銅文化的發展,鍛、焊、熱、鍍等工藝也迅速流行起來。

鍛,就是把銅坯料加熱後用於錘等錘擊或加壓的加工之法。俗規多用於金泊工、小件青銅器、半成品以及局部加工等方麵。如琉璃河西周早期的青銅戈、成都戰國青銅戈、矛等我鋒刃都曾鍛打過。《中華文明史》第2卷第201頁。

焊,就是利用熔點比焊件低的焊料和焊件連結處一起加勢焊溶化後,滲入並填滿連接處而使焊件連接成為一個整體的加工方法。此法俗稱“釺焊”於春之時興起,戰國後廣泛流行。如河南淅川下寺一號春秋中晚期墓出土的55號鼎曾多處使用了纖焊。

熱,就是對銅器進行退火、淬火和回火的熱處理加工之法。如成都戰國青銅戈、矛均進行過退火熱處理。淬火、回火則主要用於銅境上,如戰國的銅鏡多數作過淬火、回火的熱處理。

鍍,就是在青銅器上鍍銅、錫和鍍金銀。據考證鍍錫之俗興於二裏岡文化期,商代晚期和周代大為流行,許多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都鍍了鉛錫。《詩經·秦風·小戎》中多次提到的“鋈”字,就是指鍍錫。錫金銀則始於春秋時期,西漢時始俗稱此法為“鎏金”,如河南浙川春秋銅戈上有鎏金銘文。

4.製陶風俗種種

製陶工業因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故在先秦戰有重要的地位,從製作到燒製有種種風俗。

(1)從“土工”到“摶埴之工”

製陶工業在商代俗稱“土工”,居“六工”之首《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在周代則俗稱“摶埴之工”《周禮·冬官·考工記》。

周代的摶埴之工俗規分為二種,一種俗稱“陶人”,主要用陶輪製作、鬲之類的炊器;另一種俗稱“瓬人”,主要用模型製作簋、豆等禮器。

(2)灰陶、白陶、原始瓷

灰陶是先秦陶業生產最普遍,人們使用最廣泛的一種陶器。其呈灰色厚胎。用易熔粘土作原料製成的為泥質陶,用作炊器的灰陶加砂製成的為夾砂陶。灰陶一般喜用繩紋。

白陶是高代陶業的代表,用高嶺土製成。因燒成後呈純白色,陶質堅硬,故俗稱“白陶”。白陶一般喜刻凸出紋,外形美觀,其器形和紋飾與銅器近似。在河南安陽和輝縣均有出土,在商代為珍貴器物,為貴族所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