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先秦漢族生產風俗(5)(1 / 3)

原始瓷是先秦陶業的一大發展,興於商代中期,用高嶺土製成,胎質堅硬,塗施淺綠、淺黃等色釉。原始瓷在河南鄭州、湖北盤龍城、江西呈城、河北槁城、山東濟南大辛莊安金槐:《談談鄭州商代瓷器的幾個問題》,《文物》1960年第8、9期;湖北博物館:《一九六三年湖北黃坡盤龍城遺址的發掘》,《文物》1976年第1期;李科友等:《略論江西吳城商代的原始瓷器》,《文物》1975年第1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1973年的重要發現》,《文物》1974年第8期;山東文管處:《湖南大辛莊遺址試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4期。等地均出土了大批高代原始瓷,器形有尊、豆、罐、甕等。及至周代,原始瓷的使用更為廣泛,黃河中遊、長江下遊的廣大地區均有考古發現,土質純淨,胎質細膩,火候較高,釉層增厚,施塗均勻,春秋戰國時原始瓷有了更大的發展,且器形規整,大多仿青銅器。敲之發出鏗鏘之聲。

(3)從日用陶器到建築陶器

陶器在先秦風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無論祭祖、祀神,還是炊烹、盛物大多使用陶器。所以陶器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器,且品種繁多,有鼎、鬲、、甑、孟、尊、壘、罐、盆、甕、瓿、壺、簋、豆等。

陶器的應用到了周代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即建築陶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建築陶器有磚瓦、版瓦、簡瓦、瓦當、瓦釘、闌於磚等,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長期以來用草、泥、石塊建房的風俗,如在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北牆外的老姥台就出土了版瓦、簡瓦、瓦釘、半規瓦當、長方磚等建築陶器,傳振倫:《燕下都發掘品的初步整理與研究》、《考古通訊》1955年第4期。故《春秋》魯僖公八年有“盟於瓦屋”的記載。

(4)輪製與手製

先秦製陶的方法主要分為輪製與手製二種。

輪製,即用陶輪製作陶器的方法,陶輪是一種木製的圓平盤,水平地固定在直立的短軸上。製陶時,把泥料放在轉動的陶輪上,利用陶輪的旋轉力,用手指掏料製作器壁厚薄均勻的陶器。如商代的弦紋陶尊,完全用輪轉製成,其形式深且圓。

手製,即用手抹泥條盤疊製陶器的方法。盤疊時,泥料底下墊草墊,以免粘連。成型後,使用陶拍子或將陶器拍平滑。器足是在陶器成了坯時搓圈泥條粘貼於器底,捏抹而成。如安徽屯溪出土的原始瓷其器物的內底麵和腹壁內表,大都有泥條盤疊和按掩壓平的痕跡,平底器的底麵有草印痕祝慈壽:《中國古代工業史》、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140頁。

(5)升焰窯,半倒焰窯和平焰窯

先秦的陶窯主要有升焰窯、半倒焰窯和平焰窯三種。《中華文明史》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7—209頁。

升焰窯,是火焰從窯底開起,流經陶坯,直接從窯頂逸出的陶窯。在先秦流行的是豎穴式的升焰窯,其窯室是圓形或橢圓形,並普通使用拱頂結構,窯壁多數內傾,上塗有一層耐火的草拌泥。商代晚期,火膛多不設支承窯算的支柱,春秋時又習以爐條代替窯算。

半倒焰窯,是火爭自火膛出來後分為兩股,一般為橫向運動,另一股是上升到窯頂之後再反撲下來,兩股火焰都流經陶坯,再從靠近窯底的進煙口,豎直煙道逸出的陶窯。這種半倒焰窯於地上,如江陵毛家山的舊中國陶窯即是一例。

平焰窯,是火爭流與窯平行,即火焰離開火膛後,流經陶坯,傾斜式地上升,後經窯頂向外溢出的陶窯。這種陶窯依山傾斜之勢而建,窯身較長,體積較大,設有幾個投柴口,俗稱“龍窯”。在江西吳城、浙江紹興富盛區、廣東增城西瓜嶺等地均有發現。

5.紡織風俗種種

先秦的紡織業從原料培育、加工,到繅、紡、織,以及印染都有種種風俗。

(1)麻紡和絲紡當家

先秦的紡織業雖有麻紡、棉紡、絲織、毛織等4大類,但由於棉紡織出土極少僅有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出土的一些青灰色棉織物殘片,長沙左家塘戰國墓中發現的織棉兩例,而毛紡織品多出土在新疆、青海一帶,故可知先秦的紡織業是以麻紡和絲紡當家的。

先秦的麻紡以葛、大麻和苧麻為原料。葛是藤本植物,纖維細長,能織成較細薄的織物,《詩經·周南·葛覃》雲:“葛之覃兮,施於中穀”,說明商、同時人們已人工種植葛了。《葛覃》還記述了葛的加工過程為“是刈是濩,為浠為”浠是細葛布;是粗葛布,即把葛藤割回來,放在沸水中煮煉,然後剝取鬆軟的葛纖維,紡織成粗細不同的葛布。

大麻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達2米左右。那時大林收割回來後,削掉叉枝、麻葉、紮成捆,浸入水中,並用石塊鎮壓,經過若幹天的漚浸,水池裏產生小氣泡,待氣泡消失,水變得滑賦,再將大麻撈起曬幹後將大麻皮剝下可作紡織原料。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可收3次,產量高,纖維細長堅韌,有絲光,易染色,但脫膠不易。苧麻的精練精練是指在漂白、染色前將纖維中的膠質等雜質進一步除去的過程。是這樣的:把收割來的苧麻漚浸入池塘裏,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溫升高,在水中的微生物的作用下自然脫膠。《詩經·陳風·東門之池》雲“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苧”,記述了先秦漚麻脫膠的風俗,當時麻、苧水洗後,還要用木棍推擊。麻苧的脫膠還有灰溶液精練一法。陝西西高泉春秋墓所出土的苧麻布纖維表麵光滑,無膠塊、碎屑等雜物,顯然是用灰溶液處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