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俗貝的計算單位為“朋”。《詩經·小雅·菁菁者莪》鄭雲:“古者貨王貝為朋”。但王國維、郭沫若均認為“十貝一朋”王國維:《說朋》,見《觀堂集林》卷3,中華書局1961年版,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釋朋》,科學出版社1962年版。1959年安陽圓坑墓中出土了海貝三堆,郭沫若在《安陽圓坑墓中鼎銘考釋》中說:“其中有一堆可以看出確是十貝為朋,聯成一組。”《文史論集》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商代晚期,金屬鑄幣開始出現。1953年在安陽大司空村晚商墓葬中有3枚鋼貝出土餘鑫炎:《中國商業史》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頁。;近年在山西保德林遮峪相當於商代後斯的墓葬中出土了銅貝109枚,另還有海貝112枚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3年版,第68頁。此,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史記·殷本紀》,據吳慧研究,可能是仿家具(鏟)而製的銅幣。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頁。
西周之時,貝仍然是主要的貨幣,但銅幣的數量已大大增加,成為與海貝並重的主要貨幣之一。銅貝俗稱“益貝”撫叔郭(簋)蓋銘文,以“鋝”或“寽”為單位。《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雲:“重三垸。”鄭玄注:“三鋝為一斤四兩”。其實西周時西部之俗,一爰重半兩,東部之俗一爰重六兩或六兩大半兩。吳慧:《中國古代商業史》第一冊,中國商業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頁。與此同時,布幣和刀幣也開始出現,並在市場上流通。布幣是仿農具的銅鑄幣,俗稱“布”。布與鑄同音假,是一種鋤屬農具;另一種俗稱“錢”,是一種鏟屬農具。成王時的《卣》銘文雲:“王薑令作冊安屍(夷)白(伯)。屍白寬貝布……”。《西周金文辭大係考釋》第14頁。《詩經·衛風·氓》亦雲:“氓這蚩蚩,抱布貿絲”。這裏所說的“布”就布幣。刀幣也是由一種生產工具——刀演而來的,俗稱“刀”或“刀貨”,主要在山東半島一帶流通。
春秋舊中國時,金屬貨幣廣泛流通了,布幣主要流行於周、韓、魏等地;刀幣主要流行於齊、燕、趙等地;銅貝主訂流行於楚等地。楚國的銅貝俗稱“蟻鼻錢”。到了戰國末期,市場上流通的銅幣除先前已有的銅貝、布幣和刀幣外,還出現了一種圓形的銅鑄幣,體圓有孔,形始紡輪,俗稱“圜錢”。圜錢可貫串攜帶,體重輕便,遂逐漸取代了布幣和刀幣。
戰國的圜錢因地區不同而各具特點。流行在原布幣區圜錢的特點是無郭圓孔,以“”為單位。流行在原刀幣區圜錢的特點是圓體方孔,錢麵周緣一般有郭,以“化”為單位。圜錢有大有小,單位不同,如齊有六化、四化、二化、一化之分;魏有一、半之分;秦有一圜、二圜之分,肖清先生在《中國古代貨幣史》第三節中說:“所謂圜錢,就是一種圓形有孔的銅鑄幣……圜錢最安裝的形式是圓形圓孔,後來則發展成圓形方孔,這種‘錢圜函方’的形製,正與古人‘天圓地方’宇宙觀相符合。”圜錢的出現和流行反映了先秦幣風俗遂漸走向統一。
戰國之時,一些缺乏金屬貨幣的地方則流行絹布,《管子·乘馬》雲:“無金則用其絹……無絹則用其布。”
先秦之時一向被人們被為寶貝的黃金,到戰國時也已成為真正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管子·國蓄》雲:“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楚國是最先使用金幣的地區,也是金幣最多的地區。金幣的以“爰”為單位,故俗稱“爰金”。爰金的形帛帛有二種:一種是成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一種是成扁圓形的金餅,二者都取象於龜。現在已發現的爰金中,絕大多數印有“郢爰”的鈴印,故爰金又俗稱“郢爰”。此外,楚國還以銀鑄幣,為布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