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先秦漢族生活風俗(1)(1 / 3)

先秦三代及至春秋戰國隨著漢族先民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風俗文化也隨之變異發展,服飾風俗完成了從芾到衣、裳和深衣的發展,並從頭到腳相應配套,形成了完善的宗法禮服製度;飲食風俗完成了從燔、炙、炮到煎、炒、烹、炸,以及從抓食到用箸、從陶製飪具到青銅飪具的發展,並形成了係統的宗法飲食禮製;居住風俗完成了從宮室到明堂的發展,並形成了以半橫為特點的建築風格;交通風俗完成了從跬步之行到用車及騎馬的發展,並形成了徑、畛、詩、道、路的道路網絡;醫藥風俗完成了從砭石到針刺,從追長生藥到“以毒攻毒”用草藥治病的發展,在漢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也同時形成了具有先秦特色的生活風俗文化。

一、服飾風俗

1.從芾到衣、裳和深衣

先秦之時漢族先民的服裝經曆了一個從芾到衣、裳和深衣的發展過程。

圖6芾《禮記·禮運》雲:“昔者,先王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東漢學者鄭玄對此作注雲:“古者田漁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後知蔽後。後王易之以布帛,而猶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是亦說芾之元由也。”《左傳》桓公二年,孔疏引。這就是說作為遮羞布的“芾”是漢族先民最早的服裝。後來演變禮服冕服係於革帶上而垂於之膝前的蔽膝。此俗用於其他裝上則稱為“”,《詩經·小雅·采菽》雲:“赤芾有股,邪幅在下”。鄭玄箋:“芾,大左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說文》亦雲:“市,也,古知蔽前而已。”據鄭玄所考:芾,上廣一尺,下廣二尺,長三尺,頸五寸。《詩經·小雅·采菽》鄭玄箋。

從芾到衣、裳是漢族先民服裝上劃時代的進步,據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經·係辭下》先秦之時上衣俗稱“衣”,下衣俗稱“裳”,《詩經·邶風·綠衣》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漢毛亨注雲:“上曰衣,下曰裳。”漢劉熙在《釋名·釋衣裳》中亦雲:“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的依以庇寒署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下裳是商周時期最流行的服裝。上衣中短上衣俗稱“襦”,《說文》:“襦,短衣也。”為一般人平時所穿,分齊腰短衣和齊膝短衣兩種。《穀梁傳》宣公九年雲“陳靈公通於夏微舒之家(妻),公孫寧,儀行父亦通其家,或衣其衣,或衷其襦,以相戲於朝。”貧民用獸毛或粗麻製成的短衣製稱為“褐”,《詩經·豳風·七月》雲:“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貼身的上衣俗稱“衷”,又稱“褻”。《說文》:“襄,私服也”。“衷,裏襄衣。”《詩經·周南·葛蕈》雲:“薄汗我私,薄瀚我衣。”《左傳》宣公九年亦雲:“皆衷其袒服以戲於朝。”這種內衣又可當作休閑服穿,俗稱“袍”,亦作“袍澤”,《詩經·秦風·無衣》雲:“與子同澤”。鄭玄箋:“澤,褻衣。”而天子穿的休閑服俗稱“燕衣”,《周禮·天官·地府》雲:“掌王之燕衣服。”鄭玄注:“謂燕寢中所有衣服之屬。”單上衣服俗稱“禪”,即“有衣裳而無裏”《禮記·玉藻》鄭玄注。之衣。夾衣俗稱“褶”,《禮記·玉藻》雲:“帛為褶。”鄭玄注:“衣有青裏而無著也”,即沒有充絮的夾衣。《儀禮·士昏禮》鄭玄注,“著,充之以絮。”充絮的長上衣俗稱“袍”,《禮記·玉藻》雲:“為袍。”即用舊絲棉做的長上衣。

下衣裳,又作“常”,是商周時男女遮蔽下身的主要服裝,《說文》雲:“常,下也。”“,下裳也。”《詩經·齊風·東方未明》雲:“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合之”。裳的形製與後世的裙相似,但裳與裙之不同大於裳分前、後片,一片蔽前,一片蔽後,前片用帛3幅,後片用帛4幅《儀禮·喪服》鄭玄注,“凡裳前三幅,後四輻也。”古製每幅寬2尺2寸。聯綴,裳的上端有折襇,折襇的多少依穿著者腰身的粗細而定,並另裝一條腰帶。由於這種裳分前後片,兩側不相聯綴,開合方便,男女解手時隻要將裳撩開即可行事。

商代服裝在中上層貴族間流行窄長袖花短衣,如1935年殷墟12次發掘,西北崗1217號大墓出土大理石圓雕人像身著交領左衽短衣,衣長及臀,袖長及腕,窄袖口,配以帶褶短裙,衣飾回紋、方勝紋即是一例;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年第2頁,圖1:中上。在中下層民間則流行窄長袖素長衣,如安陽殷墓出土玉人立像(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身著交領右衽素長衣,長袖,窄袖口,前襟過膝,後裾齊足即是一例。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381、335頁。

先秦之時以上衣像天而服色用天未時之玄色,下裳像地服色用黃色,形成上玄下黃的服裝流行色,此即《易·係辭下》所雲:“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之乾坤。”

春秋戰國之際一種被稱為“深衣”的服裝流行起來。深衣就是與裳相連的衣服。《禮記·深衣》鄭玄注:“深衣者,謂連裳而純之以采。”孔穎達疏:“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特點是有一幅向後交掩的曲裾,便於舉步又不致內褲外露。孫機:《深衣與楚服》,《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1期。這種深衣縫製容易,穿著方便,既利於活動,又能嚴密地包裹身體,於是逐漸在各階層中流行開來。《禮記·深衣》雲:“聖人服之……先王貴之,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檳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孔穎達疏:“凡深衣皆用諸侯士大夫,夕時所著之服,故《玉藻》雲:“朝玄端,夕深衣。”庶人吉服亦深衣。”據考深衣早在商代低層社會中已出現,前舉安陽殷墓出土玉人立像雙手拱置腰前,身穿長袍,交領右衽,前襟過膝,後踞齊足,內褲稍露。《禮記·內則》雲:“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養老”。可見深衣最早可能濫觴於低層社會縫製簡單的連衣。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