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深衣》雲:“古者深衣,蓋有製度,以應規矩,繩權衡。短毋見膚,長毋見土。”深衣由短不能露出膚肉,長不能及於地麵,一般下垂到足踝部,上窄下寬,為圓形,長1尺2寸至腕,領為矩形,裳由12幅構成,以應1年有12個月,喜在領、袖、襟、裾等部位鑲以彩色邊緣,衣料多用麻布。戰國時的中山國遺址中出土了一件人形銅燈的人就是身著寬袖交領長袍,右前襟掩在下麵,左前襟壓在下麵;衣襟的左下部橫向接出一條三角形曲裾向右纏繞在身體上,尖端掩在背後或掖入腰帶下的標準深衣。
楚國女子足不外露的深衣戰國之時,南北深衣各具特點,北方的深衣衣袖窄長,上衣緊貼身體,下麵的衣裾寬大,如在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陶器殘片,山東臨淄出土的齊國漆盤上都有穿這一類深衣的男女人物。南方的深衣式樣較多,湖北江陵馬山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深衣實物,一件是垂胡式衣袖袍,衣袖肥大而下垂,衣袖口收緊,衣據拂地;另一件是素紗袍,其肩部、腋下比較寬鬆,衣袖從肩往下逐漸變窄成小袖口,衣裾拂及地麵,使足不外露趙超、熊存瑞:《衣冠燦爛——中國古代服飾巡禮》,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6版,第68—69頁。
2.絝與脛衣
先秦之時漢族先民的下體著絝,不著褲。“絝”又寫作“”。《說文》雲:“絝,脛衣也。”《釋名》亦雲:“兩股各跨別也。”清段玉裁注:“今所謂套也,左右各一,分衣兩脛。”這種沒有褲檔、褲腰,是與袖套相似的“褲套”,穿時套在小腿脛上。湖北江陵馬山楚墓中出土的兩條褲退在前麵連在一起的褲子,但仍然沒有褲檔,也沒有殿部和後腰。
這種褲套似的,主要在冬天對腿脛起保暖作用,至於膝蓋以上則無遮護。《韓非子·外儲說》記載一則故事說:“齊有狗盜之子與刖危子戲而相誇。盜子曰:‘吾父之裘獨有尾’。危子曰:‘吾父獨冬不失。’”佚名者注:“刖足者不衣,雖終其冬豐,無所損失也。”轉引自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57頁。可見,對先秦的人是可有可無的,因為有裳將身體全部遮蓋。沒有褲檔的絝流行於整個先秦時代。
3.袊和腰帶
先秦漢族先民在服裝的衣襟處縫幾根小帶用以係結,俗稱“袊”。《說文》雲“袊,衣係也。”段玉裁注:“聯合衣襟之帶也。令人用銅鈕,非古也。”
先秦除用袊係結衣服外,按習慣還要在衣服外邊的腰部係一根帶,以把寬大的衣服束緊。《禮記·深衣》雲:“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帶有兩大類,一類用皮革製成,俗稱“革”,或稱“革帶”;一類以絲帛製成,俗稱“大帶”,或稱“絲帶”。按習慣男子多用革帶,婦女多用絲帶,此即《說文》所雲:“男子帶革,婦人帶絲。”但男子亦可用絲帶,《詩經、曹風·鳩》即雲:“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用絲帶束腰打成環狀的活結,俗稱“紐”,《說文》雲:“紐,係也,一曰結而可解。”打成扣緊的死結俗稱“締”,《說文》雲“締,結不解也。”而用革帶束腰用鉤固定,俗稱“帶鉤”,呈鉤狀。《管子·小匡》雲:“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亦雲:“謝中小白帶鉤”。帶鉤的造型繁多,或成棒形,或成耜形,或成獸形,或成人形,或成龍形,或成琴形,不勝枚舉。
4.形形色色的冠帽
先秦風俗把男子頭上的各種飾物統稱為“冠”。《釋名·釋首飾》雲:“冠,貫也,所以貫韜發也。”《說文》亦雲:“冠,冕弁之總名也,”冠的形製與後世的帽子大相徑庭,它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髻上,上麵有一根冠梁從前到後把頭發束住,再用笄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加以固定,冠圈兩旁有絲繩,俗稱“纓”,在下巴下打結,把冠固定在頭頂上,纓打結後餘下的部分垂在頜下,稱為。由此可見,冠開始主要起束發作用,為成人的樗,此即《儀禮·士冠禮》所雲:“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就是加冠以後用表字來稱呼他,以示尊重他的名。後來裝飾作用占了主導地位,加冠以美化發型,展示人的氣質和儀表,所謂“冠冕堂皇”也。
先秦的冠,《儀禮·士冠禮》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這就是說夏代的冠以樸素無華為特征,俗稱“收”;商代的冠以華麗氣派為特征,俗稱“”;周代的冠以安穩重端莊為特征,俗稱“弁”,實際上都是貴族的禮冠。
實際生活中,先秦的冠種類繁多,琳琅滿目,且大多能在商代的人像雕塑上得到印證,據宋鎮豪先生在《夏商社會生活史》中的研究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