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婦女的梳辮風俗有了變異,重於腦後的單辮梳成了雙辮,一般長到腰際,如洛陽金村戰國墓出土青銅女俑的雙辮就是一例;但以垂到臂部為時尚,頭發不夠長的婦女則用假發銜接,如四川成都百花潭戰國墓出土的嵌錯銅壺紋飾上采桑的婦女均梳著銜接假發的長辮就是一例。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59—60頁。
婦女的辮發樣式於是假發之俗也流行起來,《左傳》哀公十七年雲:“公自域上,見已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薑”。“”就是當時假發的俗稱。
戰國時,束髻又盛行起來,梳辮者日益減少,而致使人們以為漢族先民婦女無梳辮風俗。這時不分男女,都喜束髻,隻是男女的發髻簡單,造型基本固定,而婦女的發髻雖然以椎髻、雙髻為主要造型,但他們在發髻上加上各種裝飾品,使之變幻無常,分外妖嬈,《詩經·風·君子皆老》雲:“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發如雲,不屑也,玉之也,象之也……”。你看,這個貴婦人的發髻上插滿了玉笄和象牙首飾,黑發如雲,不屑用假發來裝飾,真是如山河一樣雍容自得,真是豔麗無比啊!
6.屨、舄與屐
先秦之時所有的鞋子統統俗稱為“屨”。《說文》:“屨,屨也。”周代專設“屨人”一職專管王和王後的鞋履。《周禮·天官》雲:“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黃、青句、素屨、葛屨。”
先秦之俗屨用草、麻、皮、絲製作,都是單底。一般夏天穿葛屨,冬天穿皮屨,此即《儀禮·士冠禮》所雲:“夏葛屨,冬皮屨。”貴族喜穿絲屨。此外,編草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堅實耐穿。草屨又稱為“屐”《釋名·釋衣服》雲:“屐,也,出行著之,輕便,因以為名也。”
戰國時,“屨”被“履”取代而成了鞋子的俗稱,貴重的鞋子除絲履外,還有在履上鑲嵌珍珠美玉的“珠履”和“玉履”。
商周之時,還出現了被稱為“舄”的鞋子。《詩經·豳風·狼跋》雲:“公孫碩膚,赤幾幾。”《詩經·小雅·車攻》雲:“赫芾金舄,會同有澤。”舄與屨之不同在於屨為單層底,為雙層底,上層為布底,下層為木料做的托底。主要用於祭祀和朝會,以免行禮者站立太久弄濕鞋底,《釋名·釋衣服》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複其下曰舄。舄,臘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木複其下,使幹臘也。”戰國之時,穿舄之俗失佚。
春秋之時還出現了一種被稱為“屐”的鞋。屐用木板製成,一般的木屐多裝有兩個木齒,前後各一,呈直豎狀。不用鞋幫,而用絲麻作的繩帶,俗稱“係”。這種鞋的出現主要用於出行遠門方便,耐用,木齒壞了還可以更換。相傳春秋時晉文公在外流亡19年後回到晉國,登上了王位,對一起流亡的侍臣一一封賞,唯獨忘記了曾割自己的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饑的忠臣介子推。等晉文公想起來時,介子推已芾老母回到山西綿山過著隱居清貧的生活。在文公放火燒山逼他下山受封賞時,介子推與老母親緊緊地抱著一棵樹被活活燒死。文公悲痛不已,令人將這棵樹砍下,做成一雙木屐,穿在腳上,每當想起自己共患難的患臣子推時,便撫摸木屐,歎道:“悲乎,足下”;《太平禦覽·異苑》。此外,文獻還記載孔子當年在外遊說時,腳上穿的就是一雙木屐。這雙木屐因“與凡人異”,故在蔡國借宿於一家客舍時不翼而飛了。而《文獻通考·物異》雲“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張華疑有亂,先命固守,然後求火,是以累代異寶王莽頭、孔子屐、漢高祖斷白蛇劍及二百萬人器械,一時蕩盡。”孔子的木屐竟一直被當作“異寶”而藏於庫。
7.崇尚玉佩
先秦之俗衣服無口袋,常用的印章、巾兌、囊袋以及解結的玉觹都佩掛在腰帶上,俗稱“事佩”,有的為了裝飾還要佩玉壁、玉環、玉璜、玉珩等玉器,俗稱“玉佩”。
商代以後,崇尚玉佩之俗越來越流行,周武王伐克商後,接受“商舊玉億有百萬”,其中玉佩多達“億有八萬。”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出版社1995年3月版,第378頁。從周代起,崇尚玉佩的風俗逐漸神秘化,而被賦予情感和理念。《詩經·秦風·小戎》雲:“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鄭玄箋:“玉有五德。”孔穎達疏引《聘義》雲:“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似栗,知也,廉而不,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孚尹旁達,信也。”這就是說玉有五德象征君子的仁、智、義、信、忠五種品行。這樣,佩玉不僅是為了裝飾,而且還有修行樹德的意義。所以周代之俗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無不以佩玉為尚,《禮記·玉藻》即雲:“古之君子必佩玉。”所不同的是不同的身份和等級所佩之玉的色彩不同,按俗規:天子佩白玉,公侯佩深青色的山玄玉,大夫佩淺碧色的水蒼玉,世子佩紅色的瑜玉等。
周代的玉佩形製琳琅滿目,僅圓形的玉佩就有環、、瑗、壁等品種,更具風俗意義的是不同品種的玉有不同的寓意,如派使者訪問友邦,周作憑信,訪問國事用璧作憑信,諸侯召見卿、大夫、士時用瑗作憑信,繼絕君臣關係時用示意,重新召見絕交的人時用環示意。《荀子·大略》:“聘人以,問人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反絕以環。”
周代風俗將幾種不同形狀的玉佩用彩線穿成一串懸掛腰間,俗稱“組佩”。組佩之中最重的一種俗稱“雜佩”,是由玉器中的珩、璜、琚、以及衝牙等合為一體的佩飾。《詩經·鄭風·女曰鳴鳴》雲:“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這種雜佩掛在腰間,隨著行走時的震動,衝牙(由獸牙演變而來的一種玉佩)與其他玉器會自然互相撞擊而發出悅耳的聲音。周代俗禮,這種雜佩互相撞擊發出的聲音應當緩急有度,輕重得當,若節奏雜亂,則被認為失禮。漢代行。鳴玉者,佩玉也;上有雙珩,下有雙璜,衝牙珠,以納其間,琚以雜之。行以《采薺》,超以《肆夏》,步中規,折中矩。登車,則馬行而鸞鳴,鸞鳴而和立,聲曰和,和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