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先秦漢族生活風俗(2)(2 / 3)

8.完善的宗法禮服製度

先秦的宗法製度是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與國家製度相結合,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等級製度。它源於氏族社會父係家長製,萌芽於商代,完備於周代,史稱“周公禮製”。在宗法製度形成和完善的過程同時,也形成和建立了與貴族等級製度相匹配的完善的宗法禮服製度。

周代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不同的服飾,絕對不能穿錯,十分嚴格。周代風俗將禮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俗稱“五禮”。與五禮相應的禮服製度分為祭禮的祭服,朝會的朝服,婚嫁的吉服,從戎的軍服,服喪的凶服等。

冕服是祭服中最高貴的服飾,孔子雲:“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黼冕”。《論語·泰伯》。就是說禹自己吃得很差,卻把祭祀祖宗的祭品辦得很豐盛;穿得很壞,卻把祭服做得很華美。周代以前就有冕服,據《虞書·益稷》雲:“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在這裏,日、月、星如三光之耀,取其帶來光明;山如王者鎮重安靜四方,取其穩重的性格;龍象征人君的應變,取其這義;華蟲為一種雉鳥,象征有深淺之知,威猛之德,取其忠孝,藻為水草象征冰清玉潔,取其潔淨;火有率士群民向歸上命之意,取其光明;粉米即白米,象征王者有之德取其文彩,宗彝是宗廟用的禮器,象征有濟養之德,取其潔白養人之意;黼魚金斧形,取其能決斷之意;黻為亞形,古“弗”字,謂君臣可相濟,見惡改善,取背惡向善之意。《周禮·春官·司服》賈公彥疏。周代以前在冕服上所繪繡這12種紋樣。稱“十二章”,俗稱“象服”。

《詩經·風·君子皆老》即雲“象服是宜”。鄭玄注:“人君之象服,則舜所雲‘予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俗規侯、伯用華蟲以下7章,子,男用藻以下5章,卿、大夫用粉米以下3章。

周代之俗冕服為9章,而日、月、星辰3章畫到旌旗上去了。因而其他貴族的冕服紋飾也相應遞減。周代的冕服有6種,即:

(1)大裘冕,為祭天之服。由冕冠、衣裳、羔裘、蔽膝、大帶、佩授等組成。上衣用玄色,下裳用綞色,冕冠的領口不用垂旒,羔裘用黑羊皮。

(2)袞冕,為祭禮先王之服。其形製與大裘冕不同的是不用羔裘,冕冠前後各用12旒,每旒用12枚旒,並“天子畫升龍於衣上,公但畫降龍”。《詩經·豳風·九罭》:袞衣繡裳。”鄭玄注。所謂“升龍”即頭在上,尾在下之龍,“降龍”則相反,故周代袞冕又俗稱“袞龍衣”、“袞龍服、”、“龍袞”等。

(3)冕,是祭祀先公、行饗射典禮之服,較袞冕又次一等。如天子的冕衣裳用7章,冠用9旒。因7章之首雉鳥俗稱“”,故稱其服為“冕”。

(4)毳冕是遙祭山川之服,又次冕一等,如天子的毳冕衣裳用5章,冕冠用7旒。

(5)希冕,是祭祀社稷之服,又低毳冕一等,如天子的希冕衣裳用3章,冕冠用5旒。

(6)玄冕是一般小祀之服,如天子的玄冕衣上無章,常用黻紋,冕冠用3旒。

周代之俗貴婦的祭服有衣,隨王祭先王時穿著,揄狄,隨王祭先公時穿著,闕狄,隨王祭小祀時穿。此三種祭服都以翟鳥為紋飾,故俗稱“三翟。”《周禮·天官·司內服》鄭玄注。

春秋戰國之時,由於禮崩樂壞,冕服大都失傳,僅玄冕獨以留。貴族參加祭祀時以朝服替代祭服,故《論語·鄉黨》雲:“朝服而立於阼階。”宋邢注:“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以依神也。”秦始皇時,廢六冕,留玄冕。

弁朝服是周代君臣百官議政之服。《周禮·春官·司服》雲:“視朝,則皮弁服。”皮弁服就是最早的朝服,采用細白布製成衣、裳,頭戴用白鹿皮製成的尖頂冠帽,造型如兩隻手掌相合,俗稱“弁”。

皮弁服不僅天子用,士以上的男子覲見君王時也用,各人的身份在皮弁上加以區別,即皮弁上加玉飾,俗規天子用五彩玉;侯、伯、子、男用三彩玉;卿大夫用二彩玉;士一級則不用玉。同時在玉飾的數量上也加以區別,以示尊卑。

卿士退朝後若要自己聽朝,朝見身份比自己低的人,需更換黑布製成的朝服,俗稱“緇衣”。《詩經·鄭風·緇衣》雲:“緇衣之宜兮。”毛注:“緇,黑色,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春秋戰國時風俗變異,朝會之服多用黑色布帛製作,俗稱“玄端”;《儀禮·士冠禮》:“玄端黑履。”冠帽用黑色繒絹替代了白色鹿皮,俗稱“委貌”。因這種朝服由端和委貌組成,故又俗稱“委端”。《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雲:“陽穀之會,桓公委端笏而朝諸侯。”

周代之俗貴婦的朝服有鞠衣,為王後親桑時穿著,其色淺黃,象桑葉初生之色;展衣,為王後以禮王及賓客時穿著,其色為白;緣衣,為王後侍候王或燕居時穿著,其色為黑。《周禮·天官·內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