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先秦漢族生活風俗(2)(3 / 3)

對於周代嚴格的宗法禮服製度,《周禮·春官·司服》在介紹司服職務時曾作了總結,其雲:“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辯其名物與其用事。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冕,社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凡兵事,韋弁服。視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至服。凡喪,為天王斬衰,為王後齊衰,王為三公六卿錫衰,為諸侯衰,為大夫,士疑衰,其官服皆弁。大禮、大荒、大災、素服。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毳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如子男之服,卿大夫之服,自玄冕而下,如孤之服,其凶服,加以大功、小功。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其凶服亦如之。其齊服有玄端、素端。凡大祭祀、大賓客,共其衣服而奉之。大喪,共其複衣服、斂衣服、奠衣服、衣服,皆掌其陳序。”

二、飲食風俗

1.主食

夏代主食粟類穀物,去皮為小米,《尚書·仲虺之誥》即雲:“肇我邦於有夏,若之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商代以黍,稷為主食,《尚書·盤庚》即雲:“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黍就是大黃米,稷就是小黃米。但麥子在商代已成為重要的食物,甲骨卜辭中有不少天子主封“告麥”的記載,告麥即嚐新。周代的主食已多元化,文獻記載有米、梁、秫、粟、黍、稻等,但粟為最重要的主食,《管子·重令》雲:“菽粟不足,末生不夢,民必有饑餓之色。”所以春秋時每逢粟不熟之年,《左傳》都將其作為國家大事記載下來。戰國之時更是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基本國策,《孟子·盡心上》即雲:“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先秦之俗主食烹飪成的食品主要有:

(1)飯,就是將穀物煮、或蒸成飯吃。《周禮·天官·膳夫》鄭玄注:“食,飯也。”《說文》雲“飯,食也。食,米也。”可見先秦時煮、蒸穀物為飯是主食的主要食法。對於做飯的過程,《詩經·大雅·生民》有一段具體的,其雲:“或舂或揄,或顛或蹂,釋之叟叟,蒸之浮浮。”這短短的4句詩把從去殼到蒸飯的過程生動展現在我們麵前。

(2)粥,就是將穀物煮成稀飯。先秦時粥俗稱為“酏”。《禮記·內則》雲:“酏……唯所欲。”鄭玄注:“酏,粥也。”粥又分為兩類,一類為薄粥,亦俗稱“酏”;另一類為厚粥,俗稱“”。《周禮·內則》《正義》雲:“酏即為粥,粥是薄者,則為厚者。”如同我們現在習慣一方麵把稀粥和稠粥都稱之為“粥”或“稀飯”,另一方麵也將粥分為稀粥和稠粥一樣。粥亦是先秦的主要食法,《左傳》昭公七年雲:“於是,鬻於是,以糊餘口。”

(3)糝食,就是肉或菜與米粉和勻後做成或煎或煮吃的食法。《周禮·天官·醢人》雲:“羞豆之食,糝食。”肉餅的做法是取牛、羊、豬的肉,各一分,然後切成小塊,與稻米粉按二比一的比例和勻後做成餅煎吃。還可把稻米粉調成漿,將牛羊等胸肋間的脂油切碎,兩者攔和後煮吃,俗稱“”。《禮記·內則》。菜餅則是用菜與稻米粉按一定比例和調勻後煮吃,《黑了·非儒》即雲:“孔某窮於蔡陳之間,藜羹不(同糝)。”說的就是孔某人被窮困在蔡國和陳國之間,野菜湯中沒有米粉去調和。

(4)糗,就是把俗物炒熟而食,或成粉狀,或成粒狀。《尚書·周書·費誓》雲:“峙乃糗糧,無敢不逮。”《孟子·盡心下》亦雲:“舜之飯糗茹革也”。

(5)餌,就是將稻米或黍米搗成粉,做成餅或團子蒸食的食法。《周禮·天官·籩人》所雲:“羞籩之實,糗餌、粉”中的“糗餌”就是撒了炒幹的米麥和豆粉的燕餅或團子。

2.副食烹飪

先秦副食十分豐富,六畜有牛、羊、雞、犬、豬、馬;六獸有麋、鹿、熊、兔、野豬;六禽有雁、鶉、、雉、鳩、鴿;水產有魴、鯉、鯤、、、鮪、鱒、鰭、鯊、、嘉魚、河蚌等;蔬菜有水芹、水藻、蓴菜、、瓠、韭、薺、荷、野碗豆苗、薺菜、薇、葑、藿(大豆的嫩葉)、蔥、蒜、、莪、蘩、芑、葵菜、蘿卜、竹筍、蒲筍、藕、瓢菜、芋頭、木耳等;水果有桃、李、杏、梨、柿、櫻桃、桔、柚、桑椹、榛、粟、甘棠、沙棠、木瓜、杞子、棗、菱等。

先秦文獻中有關副食品種的記載不勝枚舉,如葵是先秦蔬菜中的當家菜,品種甚多,有冬葵,《管子·戎》雲:“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葵,布之天下。”有荊葵,《詩經·陳風·東門之》雲:“視爾如蓧,貽我握椒。”蓧,即荊葵。《爾雅·釋草》:“蓧,妣”郭璞注:“今荊葵也,似葵紫色。”此外,還有葵、葵、戎葵等。又如芹,也是先秦時的當家菜之一,《詩經·小雅·菜菽》雲:“沸檻泉,言采其芹。”《魯頌·泮水》亦雲:“思樂泮水,薄采其芹。”用這麼豐富的副食烹飪的膳食十分豐盛,《禮記·內則》所記膳食除有、、燒、牛炙、牛胾、牛膾、羊炙、羊胾、豕炙、魚膾、雉鶉、等14種外,還有糗(米糕)、、粉、餅;螺醬、燕米飯、雉羹、麥飯、肉羹、雞羹、稻米飯,犬羹、兔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