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先秦漢族信仰風俗(1)(2 / 3)

及至周代由於“天”了“天帝”的創立,對日神的崇拜衰落了。但是對日神祭祀的風俗仍傳承治習。《禮記·祭法》雲:“王宮祭日也。”《禮記·祭義》亦雲:“祭日於壇,……祭日於東”。可見周代祭日的祭儀與夏商之不同在於築高壇用“實柴”、“燔燎”獻祭,《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實柴祀日月星辰”災柴即堆積薪木燒之祭禮。燔燎之祭儀與實柴同。因此,周代不僅仍禮拜出日入日,《國語·周語上》即雲:“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舊注:明神,日月也)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魯語下》亦雲:“天子大采朝日。”《禮記·祭義》又雲:“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在此所謂朝日、祭日於東、祭日以朝、迎日等,均是拜祀日出之禮,送日、暗日等是拜祀日入之禮。同時還行對日食的祭祀,《左傳》莊公二十五年雲:“非日月之災不鼓”,說明擊鼓救日的古俗久傳不衰,但救日除擊鼓外,後起的用牲和用幣救日之俗在周代亦流行著,《左傳》昭公十七年雲: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祝史請所用幣。昭子曰:‘日有食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平子禦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於是乎有伐鼓用幣,禮也。其餘則否。’大史曰:‘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於是乎百官降物,君子不舉,辟移時,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故夏書曰,辰不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民走。此月朔之謂也。當夏四月,是謂孟夏。’平子弗從。”

這段史料雖然是關於日食祭禮的一切爭論,但周代仍流行祭祀日食之俗卻是無疑的。

2.月神

先秦對月神崇拜的神話傳說也有二說,一說是《山海經·大荒西經》所雲:“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即“十二月”說;一說是《楚辭·天向》所雲:“夜光(月神)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屈原問月亮腹中養著兔子幹什麼?即“月中有兔”說。

先秦雖有關於月神的神話傳說,但月神的地位卻很低,在先秦對自然神的崇拜中處於配角地位,所以《禮記·祭義》雲:“郊之祭、大極天而主日,配以月。”因此,月神在先秦時僅僅隻被當做自然界的群神之一受崇拜,《尚書·舞典》雲:“肆類於上帝,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在此,所謂類、、望是指不同神靈的不同祭法,“六宗”是被祭的對象,包括“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泰山)。《禮記·月令》亦雲:“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祭祀儀式的“實柴”。《周禮·大宗伯》

3.星神

先秦之時,人們對幽幽發光星辰的神秘感引起幻想而產生迷信,《禮記·祭法》雲:“幽宗、祭星也。”祭祀的儀式為“實柴”《周禮·大宗伯》和“布”《爾雅·釋天》:“祭星曰布”。實柴之儀與祭日神、月神相同“布”祭是將祭物散布開來,使眾星普遍受祭的一種祭法。

與日神、月神相比,先秦之時人們對星神崇拜的人化的程度甚於日神和月神。《尚書·洪範》雲:“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說的是星和庶民一樣,其好惡也和人一樣,有的喜歡刮風,有的喜歡下雨。於是大約到了周代,星神具有了主風、主雨的神性,人們認為好風之星是東宮木宿的箕星,《史記·天官書》說“箕為敖客”,其《索隱》解釋為“箕又受物,有去去來來之象也”,《正義》又進一步說“箕主八風,亦後妃之府也。”這樣,周人就給箕星附加了掌握刮風的神性。好雨之星則是西宮金宿的畢星。《史記·天官書》說:“畢曰罕車,為邊兵,主戈者”,《正義》卻說:“畢動兵起,月宿則多雨”。這樣,周人就給畢星附加了支配下雨的神性。

到了春秋之時,周人又給星神賦予了司命和司祿的神性,造出了文昌宮中的司命星和司祿星。司命星是文昌宮中的第四星,它不僅掌管人間的賞罰,而且掌管每一個人一生的命運,《禮記·祭法》所記的七祀中第一個祭祀的就是“司命”,鄭注:“司命主督察三命。”三命,即受命、遭命、隨命,即人一生的命運。《九歌·大司命》中就說司命神的職責是“何壽夭兮在予?”司祿是生文昌宮中的第六星,它掌管人間進士做官。故緯書《春秋元命包》雲:“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老幼、司災,主災咎也。”

更有甚者,周代還根據西周的宗法社會製度編造了“星辰官職錄”,據《史記一天官書》所記,中宮的天極星是“太一”(天帝的一種稱呼),它是天上的最高統治者;“旁三星是三公”,“末大星是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南宮的“門內六星,諸侯”,“廷藩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4.雨神

先秦之時,雨神在商代名叫“媚”,卜辭中有“多媚從雨”轉引自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42頁。的記載;有周代尊為“雨師”。《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燎祀司中、司命、師、雨師。”但此方叫雨師為“應龍”,《山海經·大荒東經》:“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誇父,不得複上 ,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南方叫雨師為“”轉引自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第42頁,《楚辭·天問》雲:“有號起雨,何以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