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先秦漢族信仰風俗(3)(3 / 3)

商代對神靈的崇拜幾乎達到了登峰造報的地步,龜卜之俗大流行、大泛濫,正如《禮記·表記》所雲:“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並建立了占卜的專門機構,設置了取龜卜官、鑽鑿卜官,命龜卜官、灼龜卜官、書契卜官、管理卜官,從取龜、殺龜、龜到龜甲的整治,從鑽龜、鑿龜、命龜、灼龜、占龜、書龜、契龜到龜甲的貯藏,都有規範劉玉建:《中國古代龜卜文化》,廣西師大出版社1992年4月版。

周代龜卜對社會的影響和作用雖然日趨減弱和減少,但人們乃視龜為國寶。《尚書·周書·大誥》雲:“寧王遺我大寶龜,紹天明即命。”說的是安天下的周文王在臨死之時留給後代的不是金銀,而是能夠傳遞其聖意的“大寶龜”。後來,在“三夷及準叛”的危急關頭,周公才動用“大寶龜”卜之。所以《禮記·明堂》雲:“崇鼎、貫鼎、大璜、封父龜,天子之器也。”鄭玄注:“崇、貫、封父皆國名,文王伐崇,古者伐國遷其重器以分同姓。”《禮記·禮器》亦雲:“諸侯以龜為寶。”孔穎達疏說“諸侯以龜為寶者,諸侯有保土之重宜須占詳吉凶,故得以龜為寶也。”

乃至春秋時期,不僅天子、諸侯藏有寶龜,而且大夫、家臣也貯藏寶龜。《左傳》昭公五年雲:“(吳蹶由)對曰:‘寡君聞將治兵於敝邑,卜之以守龜。……國之守龜,其何事不卜?’”趙簡子曾問王孫圉楚國的國寶是什麼?主孫圉回答說:“國之寶六而已。……龜是以憲藏否,則寶之”《國語·楚語下》。視龜為寶之俗一直延續到漢代。

5.虎神

虎神是先秦“四靈”之外的一個實在的動物,俗稱“山君”《說文解字》:“虎,山獸之君。”《駢雅·釋獸》:“此君,虎也。”。

早在先秦的原時時代虎就被尊為郭落的圖騰。《例子·黃帝篇》雲:“黃帝與炎帝戰於孤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虎為前驅,以雕、鶡鷹、鳶為旗幟。”

《尚書·舜典》亦雲:“帝(舜)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益拜稽首,讓於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汝諧。’”《山海經》中所記顓頊、帝俊妻娥皇、及中容、白民、黑頻均“使四鳥;虎、豹、熊、羆”見《大荒北經》、《大荒南經》、《大荒東經》,反映了以虎為圖騰的部落與以豹、羆為圖騰的部落結成部落聯盟的關係。

先秦之時,人們崇拜虎神的形象性瘺具威武和凶悍,便將虎的形象或某一部分形象附會於某些神靈。如女仙人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山海經·西山經》。而昆侖之丘的主管神陸吾,“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麵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山海經·西山經》。與此同時,又崇信虎神掌管風雷的神性。《周易·乾》雲:“雲從龍鳳從虎。”說的是穀風隨著虎嘯刮起,將虎與龍並列,可見當時人們對虎神的崇拜不亞於對龍神的崇拜。

出於對虎的神的崇拜,天子的宮室置有虎門,《周禮·地官·師氏》雲:“居虎門之左”,鄭玄注:“虎門,路寢門也。王日視朝於路寢,門外畫虎焉,以明勇猛。”天子出行時,儀伏隊所用的旗幟上畫虎為“虎旗”。《周禮·春官·司常》即雲:“熊虎為旗。”天子的衛士稱為“虎賁之士,《周禮·夏官·虎賁士》關陪注:“王出將虎賁士居前後。”《尚書·牧誓序》亦雲:“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

天子和諸侯崇扒虎神的虎威,民間則崇信虎神禦惡祛邪的神性。王充著《論衡·訂鬼》時引《山海經》雲:“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龜。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飼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魅。”今《山海經》已無此文,但與《論衡》時代相近的《風俗通義》、《獨斷》及《漢書·禮儀誌》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說的是鬼門上的門神——神荼、鬱壘龜賁將為害人民的惡鬼用葦索把它捆綁去喂老虎。於是黃帝規定禮儀按時驅趕惡鬼,樹立一個用大桃樹雕成的人,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和虎、懸掛蘆葦繩子以抵禦惡鬼。於是以虎禦惡邪之俗在漢族民間久盛不衰。

四、植物神崇拜風俗

1.稷神

稷神是先秦的五穀之神。稷即粟,由於先秦原始時代人們最先人工栽培的旱地植物是稷,故而其也是最早被神化的植物神。《說文解字》雲:“稷……五穀之長”。故而其後人們對黍、稻、麥、菽等植物的崇拜均集於稷於一身,正如《風俗通義·祀典》所雲:“稷者,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