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先秦漢族信仰風俗(4)(1 / 3)

以農為本的先秦漢族先民對稷神的崇拜很快地人神化了。夏代時以柱為稷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雲:“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商代以後則以棄為稷神,《書·舜典》雲:“帝曰,棄,黎民阻饑,汝後稷,播時時穀。”《禮記·祭法》亦雲:“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

自周代以來,對稷神的祭祀常與對土地神的祭祀同祭,俗稱“社稷”。《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血祭祭社稷”。鄭玄注:“社稷土穀之神,有繼者配食焉。”這種血祭年年歲歲舉行,“社稷”逐成為國家的一種俗稱。

2.樹神

先秦之時人們對樹神的崇拜是多元的。

有的崇拜桑樹神。桑樹先秦之時俗稱“扶桑”,並將其神化為太陽神的住所。《山海經·海外東經》雲:“湯穀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扶桑”,《說文解字》作“榑桑”,段注:“榑桑者,桑之長也。”

有的崇拜桃樹神,俗信挑神為神木,以桃木作符可辟邪魔。桃樹先秦之時又名“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雲:“誇父……棄其杖,化為鄧林。”《列子·湯問》亦雲:“誇父棄其杖, 尺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裏焉。”畢沅雲:“鄧林即桃林也,鄧、桃音近。”故《山海經·中次六經》又雲:“(誇父之山)其山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廣員三百裏,其中多馬。”正因為桃木有辟邪魔的神性,所以黃帝為驅趕惡鬼,作出了用桃樹雕成的人,在門上畫門神神荼,鬱壘和虎,懸掛蘆葦繩子以抵禦惡龜的禮儀。從此,以桃木可以驅惡祛邪之俗普通流行開來。不僅桃木作符可以驅惡祛邪,就是用桃木柄做的掃帚(俗稱“桃茢”)也可掃除邪氣。《禮記·檀弓下》雲:“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鬼)惡之也。”說的是辦喪事時用“桃茢”驅邪氣。《周禮·夏官·戎右》所雲:“讚牛耳、桃茢”,說的是戎右諸侯會盟時幫助割牛耳取血,並用“桃茢”祛邪。為了祛邪消災,每年四月要從冰窖拿出藏冰出來使用時,要用桃木作的弓和用棘作矢進行消災的儀式。《左傳》照公二十四年雲:“其出(冰)也,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有的崇拜山渣樹神。山渣樹先秦之時俗稱“柤”。《山海經·大荒南經》雲:“有蓋猶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幹皆赤,黃葉,白華,黑實。”人們俗信其有長壽的神性。《神異經·南荒經》雲:“柤者,柤梨也。……三千歲作畢,九千歲作實,實長九尺,圍知其長,而無瓤核,以竹刀剖之如凝密,得食者壽一萬二千歲。”

有的崇拜沙棠樹神。先秦之時人們俗信沙棠樹神有禦水不溺的神性。《山海經·西次三經》:“昆侖之丘……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無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注:“言體浮輕也。沙棠為木,不可得沈。”

有的崇拜楓樹神。先秦之時人們俗信楓木是被殺蚩尤在臨死以前所拋棄的桎梏變成的而具有神性。《山海經·大荒南經》雲:“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先秦人們對樹神的崇拜還轉化為社樹之俗,據《論語·作佾》所記,夏代用鬆木為社樹,商代用柏木為社樹,周代用栗木為社樹,而春秋國時的楚人以桔樹為社樹。吳鬱芸:《楚社樹及荊、楚國形名考》,《木索》1987年3期。

五、祖先神崇拜風俗

1.鬼魂與祖先神崇拜

先秦從原始時代始人們就認為“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龜。”《禮記·祭法》。並認為人死後肉體雖滅,但鬼魂猶存,故《禮記·郊特牲》雲:“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鬼魂又有善惡之分,善者可安厝族墓地,惡者不能葬於族墓地,而隻能藏慝於川澤山林了陰暗之處。這種俗信夏代就開始流行,《左傳·宣公三年》雲:“昔夏之方有德也……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商代亦然,有的甲骨卜辭記載了性善的鬼魂不會作禍於人,《合集》24987雲:“今夕鬼寧”;17451亦雲:“多鬼夢不至禍”。有的甲骨卜辭則記載了性惡的鬼魂作崇於人,《前編》1145雲:“貞祖辛崇我”;《通纂》615亦雲:“貞隹(唯)妣庚崇。”周代進一步俗信鬼魂的超人能力是能變化形態,並在暗中起作用,或庇佑好人好事,或作崇壞人壞事,而活人無法事先覺察,正如《墨子·明鬼》所雲:“若昔者杜伯也。周宣王殺其臣杜伯而不幸。杜伯曰:‘吾君殺我而不辜,若以死者為無知則上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諸侯而田於圃田,車數百乘,徒數千人,滿野。日中,杜伯乘白馬素車,朱衣冠,執朱弓,挾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車上,中心折脊,殪車中伏弢而死。當是之時,周人從者莫不見,遠者莫不聞。著在周之《春秋》。為君者以教其臣,為父者以警其子,曰:‘戒之!慎之!凡殺不辜者,其得不(祥),鬼神之誅,若此之速也!’以若書之說觀之,則鬼神之有,豈可疑哉!”所以,鬼魂對人的行為或善或惡,“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不可為富貴、眾強、勇力、強武、堅甲利兵(所阻),鬼神之罰必勝之。”就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者,也免不了鬼神不罰:“鬼神之欣賞,無小必賞之,鬼神之所罰,無大必罰之。”《墨子·明鬼》。所以,人們普遍俗信在世時,有益於人者,死後一般地會成為對人作好事的善鬼;在世時有惡跡者。死後會變成害人的惡鬼。這就是成子高在《禮記·檀弓上》中所雲:“吾聞之也,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吾縱生於無益於人,吾可以死害於人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