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詩經·雨無正》雲:“浩浩昊天,不駿其德……瑉天疾威,弗慮弗圖”;《尚書·堯典》雲:“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蒼天”,《詩經·蒼伯》雲:“蒼天、蒼天,視被驕人,矜此勞人”《詩經·王風·黍離》雲:“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2.禋祭和郊祭
先秦從夏代開始祭天帝即用禋祭,亦稱燎祭,俗稱“實些”。禋祭就是先燒柴升煙,再加牲體、玉帛於柴上焚燒,因煙氣上達以致精誠。此祭儀一直流傳,及至周代亦然。《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禋祀就祀祀昊天上帝。”鄭玄注:“禋之言煙……三祀皆和柴實性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投陽也。”
據說早在黃帝時就有人立廟祭拜上帝。《史記·封禪書》雲:“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蓋黃帝時嚐用事,雖晚周亦郊焉。”在此說黃帝玄廟祭上帝雖是附會之言,但周代郊祭上帝已成風俗則是事實。
郊祭,是周天子每年春冬兩次到郊外祭祀天帝的例祭。關於春郊祭《禮記·月令》雲:“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這個月,“天予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躬耕帝籍,天子三推。”關於冬郊祭,《禮記·月今》雲:“玄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冬於此郊。”這個月,要“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
七、占卜風俗
1.骨卜與龜卜
占卜之俗早在先秦的原始時代已興起。所謂占卜,就是在骨版的一麵施以灼燋,使另一麵因受熱作用而襲變出現坼紋,依其坼紋多寡、長短、縱橫等所謂兆象變化,進行占斷,以決定事情的可行性。《說文解字》雲:“占,視兆問也。卜,灼剝龜也。”後泛指預測吉凶的迷信活動為占卜。
夏代占卜大多利用豬、羊、牛、鹿等的肩骨甲骨作占卜材料。卜骨大都不加刮削整治,僅施火灼。由於受限於骨料厚度,骨上通常不見卜兆裂紋,也不見後世卜者為控製骨上兆坼變化而施行的所謂鑽、鑿等技術性處理內容。如山西水濟東馬鋪頭出土的二裏頭文化時期的羊骨甲骨,僅灼過而未整治,過血、脊也未除《考古》1980年3期。;河南偃師灰咀出土的二裏頭三期的牛、豬骨甲骨,僅灼過也未整治《文物》1959年12期。據宋鎮豪先生研究,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中國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520—521頁。夏代在黃河流域豫北、翼南和晉中南地區,主要用豬、羊、牛胛骨,在漢水和淮水流域上遊地區及夏代的東方地區,則又出出鹿胛骨。一般說來,夏代的卜骨整治情況是相當著的,火灼是其主要占卜法,顯得十分原始。但是,夏代東方地區的占卜比中原地區要高出一籌,不僅卜骨的整治和占卜形態已居當時的領先地位。而且至龍山時期已先於中原地區而出現了灼龜視兆的新的占卜之俗。如山東泗水尹家城遺址的考古發現在龍山文化層出有完整的卜用龜腹甲,火灼透過龜版,正麵猶可見到灼焦痕;在嶽石文化層(相當夏代),出有卜用牛、鹿肩胛骨,經加工整治,邊緣刮削過,有鑽有灼;在商代文化層,出牛、鹿胛骨和龜腹甲、牛、鹿骨經刮削粗磨,有的加工較精,骨脊削平,周邊修平,關節鋸除,有鑽有灼,鑽有單鑽、雙聯鑽、三聯鑽之分。龜腹甲背部經刮削粗磨,有大小鑽孔和灼,正麵有焦痕,還有短直卜兆裂紋《泗水尹家城》,文物出版社,1990年,圖版六九:1;197頁,圖版七八:3;252頁,圖版九九;2、3,圖一六六。而從商代前期王邑鄭州商城的考古發現著,卜用骨料占大宗者為牛胛骨,其次是龜甲,還有少數鹿、羊、豬、狗、胛骨。占卜形態可分三種情況,一是僅施火灼,以牛、豬骨為多;二是先鑽後灼,以牛骨為多,龜甲次之;三是鑽鑿後灼,以龜甲為多。其鑽有單鑽和雙聯鑽,既深且密《鄭州二裏崗》,科學出版社,1959年,37—38頁。《鄭州王村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3期。《鄭州南關外商代遺址的發掘》,《考古學報》,1973年1期。至晚商殷墟王邑,甲骨占卜盛極一時,骨料主要采用牛胛骨和龜甲,又有用牛肋骨、象骨、鱉甲者。凡刮、削、鋸、切、磨、修、穿孔以係等,已成為例行的整治公畫,各類形製的鑽鑿灼又顯示出相應的世代特色,且排列有序,組合規範。就給我們清晰地理出了先秦占卜風俗從骨卜到骨卜與龜卜並用的發展軌跡。
及至周代因龜被視為國寶,故龜卜之俗比商代更盛行,凡遇大事,皆卜龜問疑。卜骨前須選定獸骨,經人工削平、磨平,然後用錐、鑿、刀按出若幹不穿透的圓窩,並在其旁鑿以舟型凹槽,以待卜用。卜龜前亦有較複雜的程式,秋時聚龜宰殺,春天刳腸剔聚龜甲。分類存入祖廟藏龜甲的府庫。以待卜用。占卜時要舉行一定的儀式,先將卜問的問題刻在龜甲上,然後用燒紅的木棍炙烤甲骨,使其爆裂,現出兆象,即裂痕,為判斷禍吉凶的根據。最後把驗證的的情況刻在甲骨上。卜前所刻叫命辭,卜後所刻稱驗辭,統稱“卜辭”。1977年和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岐山縣的古周原遺址,發掘出一萬多片甲骨,已清理出刻有卜辭的約300多片,內容有卜祭祀、告、出入、往來、征伐、田獵等唐善線:《中國的神秘文化》,河海大學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212頁。對此,《周禮·春官·大卜》雲:“凡國大貞,卜立君,卜大封,則視高作龜;大祭祀,則視高命龜。”賈公彥疏:“凡卜法,在禰廟廟門閾外西南,北麵有席,先陳龜於廟門外之西塾上;又有貞龜,貞龜謂正龜於閾外席上;又有涖卜、命龜、眂高、作龜六節。尊者宜逸,卑者宜勞,從下向上差之。作龜視高二者勞事,以大貞事大,故大卜身為勞事,則大崇伯臨卜,其餘陳龜、貞龜皆小宗伯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