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先秦漢族信仰風俗(5)(3 / 3)

八卦中的一、一原隻表示奇、偶,到戰國時期,陰陽學說興起,遂取而代之。把一說成是陽,把一說成是陰,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易·係辭》,更進一步引申為男女、剛柔、天地、君臣等等關係。占筮的方法也就複雜起來了。

3.占夢

占夢之俗起於何時,已難考證。但《帝王世紀》雲:“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均之弩驅羊萬群。”帝寤而歎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後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後者哉?夫千均之弩,異力者也;驅羊萬群,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後、力牧兩位名臣。轉引自《史記·五帝本紀》正義。此說雖然荒延,但卻告訴我們古文獻中所記載占夢最早的人物是黃帝,此外還有堯有攀天、乘龍之夢,舜有長眉、擊鼓之夢,禹有山書、洗河、乘舟過月之夢等雖也多屬荒誕,但說明占夢之俗大約在先秦的原始時代已出現。左邊是一張有支架的床,右上方是一隻長著長睫毛的被特別突出來的大眼睛,右下各曲折向下的一筆表示人的身體,剩下的部分,表示手指連帶手臂。整個字形的含義是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表示睡眠中目中所見的事物,即夢。參閱《軼藏》26,3:“壬午卜、王曰貞,又夢。”等卜辭。

據胡厚宣先生研究,甲骨卜辭中有關商王占夢的記載很多。商王在卜辭中所占問的夢景或夢象,有人物、有龜怪、有天象、有走獸,還有田獵、祭祀等等。在人物當中,既有殷王身旁的妻、妾、史官,又有死去的先祖、先進。在天象當中,既占問過下雨,又占部過天睛。在走獸當中提到過牛和死虎。而且商王總是問,其夢有禍沒有禍、其夢有災沒有災。邊不僅說明商王對其夢的吉凶非常關心,也說明占夢在商王的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胡厚宣:《殷人占夢考》,見《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下。

有意思的是商高宗夢傳說的故事與黃帝之夢有異曲同工之妙。《尚書·說命上》雲:“(高宗)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於天下。說築傳岩之野、惟肖。乃立作相。”其意是說殷高宗(武丁)夢見上帝賜給他一位良臣,來輔佐他主持國政。他根據夢中這個人的形象,到處尋找。結果在傳岩之野發現一位奴隸,名說,很象。於是便把地位為國相此說《國語·楚語上》亦雲:“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如是而又夢,使以象夢(夢象),旁求於四方之賢,得傳說以來升以為公……”《史記·殷本紀》和《帝王世紀》的記載與此類似。

商人俗信鬼魂能通夢,甲骨卜辭記載商王的鬼夢特別多,故《禮記·表記》雲:“殷人尚鬼”。並認為商王之所以做鬼夢,主要是商人先公先王或先妣作崇。因此,每當商王夜有異夢,總是占問是不是來自某一位先祖。如“貞王夢,佳”、“貞王夢、佳”、“貞王夢,不佳大甲”、“貞王夢,不佳祖乙”等。經過占問,如果認定是某一先祖作崇,必定要舉行隆重的祭祀。

周代中夢之俗繼續流行。史載周人滅商之前,夢的傳說和占夢活動極為頻繁,《帝王世記》雲:“文王曾夢“日月著其身”。《夢占逸旨·宗空篇》。轉引自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9頁。《逸周書·程寤解》則雲:“太姆(武王的母親)夢商之庭產棘,太子發(武王)取周庭之梓,村之於闕間,梓化為鬆、柏、槿、柞。寐覺以告文王,皇天上帝把“商之大命”交給了周王。所以,周代更加篤信占夢之俗,上至周王,下至民眾,幾乎無不迷信占夢。凡國家大事都須占龜、占易、占夢三者相參卜吉凶。根據《周禮·春官·大卜》記載,太卜為卜官之長,執掌有關占龜、占易和占夢的“三兆之法”、“三易之法”和“三夢之法”;以“三兆”、“三易”和“三夢”之占的結果“觀國家的吉凶”,吉則為,否則止”,並對凶兆采取補救的措施。所以周代不僅有太卜一職,還在太卜之下設有專職的占夢官。國家如此篤信占夢,民間更是占夢流行。《小雅·斯幹》亦雲:“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大人”是對占夢官的尊稱,這是睦夢官為天子占夢。意思說,王妃夢見羆是生男的預兆,夢見虺蛇是生女的預兆。《小雅·無羊》又雲:“牧人乃夢……大人占之二眾維魚矣,實惟豐年;旐維旟矣,家室蓁蓁。”這是牧人請占夢官為他們占夢。說的是夢見水中魚多,乃是豐收有餘的象征;夢見畫有龜蛇和鳥類的旗子,又是人丁興旺的先兆。

周俗占夢時把夢分為六類,即正夢、噩夢、思夢、寤夢、喜夢、懼夢。占夢的方法是“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明星辰占六夢之吉凶”《周禮·春官·占夢》。與此同時,俗規占夢官每年終了要為國君祈求來年的吉夢,並將一年中已符應的吉夢的冊籍獻給國君,還要向四方行釋菜禮,以送惡夢;命令方相氏舉行儺祭驅除疾疫之鬼,以禳除惡夢,正如《周禮·春官·占夢》所雲:“季冬聘王夢,獻吉夢於王,王拜而受之;乃命萌於四方,以贈惡夢鄭玄注:“舍,讀為釋,舍萌猶釋菜也,古書釋菜、釋奠多作舍字,萌,菜始生也。贈,送也,欲以新善去故惡。”又作“祭菜”,即禮先聖先聖師。菜謂為芹藻之屬,逐令始難驅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