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三代及至春秋戰轔雖然選就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龐大而複雜的親屬體係,父族自高祖至六孫共計十三代,但親最後還是“以親九族”《尚書·堯典》。為限,並形成了大宗與小宗,以嫡長子為親子的宗法製度。與此同時,人的姓名符號也不斷演化,不僅從姓中衍生出“氏”,而且從名中也衍生出“字”。在漢民族形成的過程中,也同時形成了具有先秦特色的社會風俗化。
一、家族風俗
1.祖輩
先秦之時自祖父以上各輩尊長均俗稱為“祖”。《詩經·大雅·生民序》雲:生民》,尊祖也。”孔穎達疏:《祖之定名》,父子父耳。但祖者,始也,已所從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稱焉。
最初始的祖先俗稱“始祖”。《儀禮·喪服》雲:“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鄭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靈而生若稷、契也。”說的是稷為周部族的始祖,契為商部族的始祖。俗規後代必須奉祀始祖,所以周代天論天子、諸侯、大夫、士,均有始祖廟。而能否奉祀始祖,標誌著後代子孫身份、地位的高低。周俗隻有宗子才有祭禮始祖的資格和權力。
最初受封的君主俗稱“太祖”,又作“大祖”或“大”。
《儀禮·喪服》雲:“諸侯及其大祖”,鄭玄注“大姐,始封之君。”又《禮記·王製》亦雲:“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鄭玄注:“大祖,始封之君。”周初大封建,薑尚即薑太公)即被封於齊,為齊國太祖。此外,周代天子的始祖也稱太祖,《禮記·王製》雲:“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
父親的父親俗稱“祖父”。《禮記·喪服小記》雲:“祖父卒,而後為祖田後者三年。”
2.父輩
先秦之時父親俗稱“父”。《詩經·小雅·蓼莪》雲:“哀哀父母,生我勉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推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周俗父親又俗稱“考”。《尚書·舜典》雲:“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孫安國傳:“父曰考”。後“考”專指已死去的父親,《禮記·曲禮下》雲:“生曰父……死曰考”。
父之兄俗稱“世父”。《爾雅·釋親》雲:“父子昆弟,生生為世父。”
父之弟俗稱“叔父”。《爾雅·釋親》雲:“父子昆弟……後生為叔父。”
3.母輩
先秦之時母親俗稱“母”,上引《詩經·小雅·蓼莪》中已明示。周俗母親又俗稱“妣”,上引《尚書·舜典》中也已明示。後“妣”也專指已死去的母親,《禮記·曲禮下》雲:“生……曰母……死……曰妣。”
周俗,不同地位和身份的母親有不同的俗稱、主要有:
嫡母。妾的子女稱父之正妻為嫡母。又俗稱君母、民母。《儀禮·喪服》雲:“君母之父母、從母。”鄭玄注:“君母,父之(嫡)妻也;從母,君母之姊妹。”
慈母。妾所生之子喪母,其父令別薑撫育,此妾則為此子的慈母。《儀禮·喪服》雲:慈母如母。傳曰: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之無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為子。’命子曰:‘女(汝)以為母。’若是,則生養之。終其身如母,死則喪之三年如母。”
出母。被父親休棄的生母,稱為出母。《儀禮·喪服》雲:“出妻之子為父後者,則為出母無服。傳曰:與尊者為一體,不敢服其私親也。”賈公彥疏:“父已與母無親,子獨親之,故雲私親也。”故子思的妻子被休棄後死了,其子子上未服喪,所以《禮記·檀弓上》雲:“孔氏之不喪出母,自子思始也。”
庶母。父子妾稱為庶母。《爾雅·釋親》雲:“父之妾為庶母。”與“嫡母”相對。
乳母。代母哺乳子女者,稱為乳母。《儀禮·喪服》雲:“乳母”,鄭玄注:“渭養子者有他故,賤者代之茲己。”又俗稱“食母”,《禮記·內則》亦雲:“大夫之子有食母。”鄭玄注:“所謂乳母也。”
4.同輩
先秦之時人們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間的排行順序。《尚書·呂刑》雲:“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聯言,庶有格命。”周俗兄俗稱“昆”,亦作“”。《爾雅·釋親》雲:“晜,兄也”。《說文解字》雲:“,周人謂兄曰。”《詩經·王風·葛》亦雲:“終遠兄弟,謂他人昆。”毛傳:“昆,兄也。”
5.子輩
先秦之時兒輩依身份和地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俗稱,主要有:
嫡子,即正妻所生之子。《釋名·釋親屬》雲:嫡,敵也,與匹相敵也。”是說“嫡”為正室,與丈夫(匹)地位相匹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雲:“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
宗子,即大宗的嫡長子。《詩經·大雅·板》雲:“懷繼維寧,宗子維城。”鄭玄箋;“宗子,謂王之適子。”
支子,即諸位嫡長子以外的餘子,《說文解字》雲:“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支子猶如離竹之枝,故名。《儀禮·喪服》雲:“何如而可以為人後?支子可也。”賈公彥疏:“支子則第二以下庶子也。不言庶子雲支子者,若言庶子,妾子之稱。言謂妾子得後人,(嫡)妻第二已下子不得後人,是以變庶言支。支者,取支條之意,不限妾子而已。”周俗支子又俗稱“別子”。《禮記·大傳》雲:“百世不遷者,別子之後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孔穎達疏:“別子謂諸侯之庶子也。諸侯之適子適孫繼世為君,而第二子以下悉不得禰先君,故雲別子。”
庶子,即非正妻所生之子,即庶出之子;有時稱謂範圍較大,包括嫡長子以外的其餘嫡子,即包括支子。《說文解字》:“庶,屋下眾也。”庶即“眾多”之意,庶子即諸子。庶子一般較嫡子為多,較嫡長子更多,故名。《禮記·內則》:“適(嫡)子、庶子,見於外寢。”鄭玄注:“此適(嫡)子謂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