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之時以天幹相傳遠古時有十個太陽,名字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此即為天天,又稱“十幹”。入名為風俗,謂之“口名”。夏王朝世係中的太康、仲康、少康等夏王,據陳夢家先生研究“康”即“庚”,故太康、仲康、少康即為大庚、中庚、少庚、均為“口名”。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此外夏王以十幹為名的還有孔甲、胤甲、履癸(即夏桀)。商王全係日名,從大乙(湯)到帝辛(紂)31王均以天幹取名,他們是:大乙—大丁—外丙—中壬—大甲—沃丁—大庚—小甲—雍己—大戊—中丁—外壬—河撣甲—祖乙—誼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商俗日名是按生日取的。《易·緯·乾鑿度》雲:“帝乙則湯,殷家質,以生日為名,順天性也。”《太平禦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亦雲:“帝祖乙以乙日生,故謂之帝乙。孔子所謂五世之外天之錫名疏可同名者也,是以祖乙不為諱,蓋殷禮也。”《殷本紀·索隱》引皇甫謐又雲:“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為名,蓋自微始。”商代以十幹記日,以十日一旬作為記時的主要單元。甲日就是“太陽甲”值日,乙日是“太陽乙”值日,依次類推,十天一順,自甲至癸,周而複始。商王出生的這一天,俗信為十幹中在這一天值日的太陽降臨人間,如果是在甲日生的,就取以甲名,乙日生取以乙名。但如果又有一個甲日生的商王出世,就認為這是太陽甲再次光臨人間。為了加以區別,就在日名前麵加上“大(太)”、“中(仲)”、“小”等字。因此,商王的名字是很有規律的;上一字是區別字,下一字則是十幹字。如在甲日生的有大甲、小甲、河、河撣甲、沃甲、陽甲,乙日生的有大乙、祖乙、小乙、武乙、帝乙,丁日生的有大丁、沃丁、中丁、祖丁、武丁、康丁、文丁。帝王生前自視為太陽光照人間,死後仍要上天當太陽,天上人間永遠屬於他們。於是,商王生前的日名,在死後則成了他們的廟號。《殷本紀·索隱》引譙周雲:“夏殷之禮,生稱王,死稱廟號,皆以帝名配之,天亦帝也,殷人尊湯故曰天乙。”
“日名”之俗在商代普通盛行,正如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中所說:“近年於保定南鄉有三商色刀出土(現歸羅氏所在),其一刀列銘祖名為‘大祖日己,祖日丁,祖日乙,祖日庚,祖日丁。祖日己,祖日己’;一刀列銘兄曰:‘祖日乙,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仲父日癸,父日癸,父日辛,父日己。’”以上三刀銘文所列的祖、兄、父均是日名。
夏商以日名為俗,周代則複雜化了,周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取名。取名之俗,據《左傳》桓公六年的記載有五條俗規:
一為信,“以生名為信”。即以嬰兒出生時的生理特征取名,如魯公子友出生時,手掌上的紋路象“友”,於是就取名為“友”。晉成公出生時,屁股上有明顯的黑塊,據此取名“黑臀”。《國語》單襄公曾說過:“吾聞成公之生也,其母夢神規其臀,以黑,曰使有晉,故命之曰黑臀。”
二為義,“以德命為義”。德,得也。大人以為嬰兒相貌非凡,獨得天賦,據此取名。如《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太王認為三子季曆所生的兒子有聖瑞之氣,乃言雲:“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於是就給這個孫子取名為“昌”,意欲令其昌盛周室。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王之子取名為“發”,也是“以德命為義”。據說文王見其兒子出生時,一派非凡之相,以為長大後必發兵誅暴,故取名曰“發”。姬發就是克商滅紂的周武王。
三為象,“以類命為象”。根據嬰兒的外貌長相象什麼而取名。如孔子出生時,“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史記·孔子世家》。圩頂,即凹頂。孔子的父母叔梁紇與顏征在曾去曲阜城郊的尼丘山祈禱山神保佑他們得子。孔子出生時,頭頂中間低四周略高,頗象尼丘山。於是叔梁紇就據此異相給他取名為“丘”。
四為假,“取於物為假”。假,借也,即借與嬰兒出生時發生的有關事情取名。如孔子的兒子剛生下時,恰巧有人送來大鯉魚祝賀,孔子非常高興,就給兒子取名“鯉”。
五為類,“取於父為類”。類,物類也,事物類同之處,即根據嬰兒出生時與父輩類同之點來取名。如魯桓公姬允得子,則好與其生日相同,桓公說:“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左傳》桓公六年。(桓公所說的同物之“物”,係指歲、時、日、月、星、辰)於是就給兒子取名為“同”,姬同就是後來的魯莊公。
與此同時,取名還有禁忌。《左傳》桓公六年引申言:取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禮記·典禮》亦雲:“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五藥”,指入藥的草、木、蟲、石、穀。此為避諱之俗之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