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先秦漢族社會風俗(2)(2 / 3)

周俗,男子成人後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個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字,稱之為“字”,以喪期繼。因此,字與名相為表裏,字多為外部使用,故俗稱“表字”。俗規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喪繼之字。故《禮記·檀弓上》雲:“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孔穎達疏:“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如孔子名丘,字則為仲尼;孔子的兒子名鯉,字則為伯魚。

四、交際風俗

1.九拜與拱手禮

先秦之時由於流行席地而坐——即以兩膝著地,置臀於腳踵上,故而形為跪坐,故而人們在交際往來中為向對方表示敬意,盛行俯頭拜禮之俗。據《周禮·春官·大祝》的記載,依拜時頭與手的高下深淺及次數的不同,分為稽首、頓首、吉拜、凶拜、振動、奇拜、褒拜、肅拜,俗稱“九拜”。

稽首,是臣拜君、子拜父之禮。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上,頭緩緩至於手前麵的地上。因頭至地後整個麵部抵地要停留片刻,故俗稱“稽首”《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禮記·五藻》雲:“凡獻於君,皆再拜稽首送之。”

頓首,是平輩或地位身份相同相近者之間的拜禮。行禮時,俯身引額頭觸地即起,故俗稱“叩頭”或“叩首”《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頓首拜,頭叩地也。”。

宮首,俗稱“拜”、“拜手”,是先秦男子常拜之禮,通常用於身份尊貴者對待卑微者的答拜。行禮時,先屈膝跪地,並以兩手空至地,再頭至手。因頭不至地,故俗稱“宮首”《周禮·春官·大祝》賈公彥疏。

振拜,是喪禮祭祀中對君的拜禮。行禮時兩手相擊,再行頓首拜。因“兩手相擊”為振動,故此拜禮俗稱“振動”《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鄭大夫雲動為董。據董,以兩手相擊也。玄謂振動,戰栗變動之拜。”。

吉拜,是遭喪之際之拜禮,行禮時先行宮首拜,緩行頓首拜,順其報度悲哀之情。《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言吉者,此殷之凶拜,周因以其拜與頓首相通,故謂之吉拜。”賈公彥疏:“此謂齊衰已下喪拜。而雲吉者,比凶拜為輕。”

凶拜,是服三年喪服喪所行之拜禮。行禮時,先行頓首拜、再行宮首拜,以示其至情至節,鄭重服喪三年。

奇拜,是一拜之俗稱。《周禮·春宮·大祝》鄭玄引鄭司農雲:“奇拜為一拜也。”賈公彥疏:“奇拜為一拜也,一拜者為君拜臣下。”

褒拜,是再拜、三拜之拜禮。《說文解字》段玉裁注:“褒拜者,謂再拜以上也。褒者,大也。有所多大之辭也。”《周禮·春官·大祝》鄭玄注:“褒讀為報,報拜、再拜是也。”此拜禮既見於諸臣對君,《戰國策·魏策》中有戰國時魏惠王賞公叔痤田百萬祿元,公叔痤即“再拜辭”的記載;君亦可用來答拜,《戰國策·秦策》中則有秦昭王向範睢請教大小事,“範睢再拜,秦王亦再拜”的記載,又見於民間交際,《論語·鄉黨》即雲:“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肅拜,是婦人的常拜之禮。行禮時,跪而微低頭,拱手下即可。

先秦行九拜禮時都要拱手。所謂拱手,《爾雅·釋詁》郭璞注:“兩手合持為拱,以示恭敬。”《論語·微子》雲:“子路拱而立。”俗規:左為陽,陽為生;右為陰,陰立殺,故凡男拜尚左手,指右手抵在右手上;女拜尚右手,指右手抵在右手上。與此同時,先秦俗規吉拜之禮尚左,凡稽首、頓首、宮首、肅拜、振動諸拜禮都尚左,凶拜之禮尚右,居喪其間稽首、頓首、空首諸拜禮都尚右。《禮記·檀弓上》雲:“孔子與門人立,矩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也,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說的就是孔子因有喪,拜時右手在左手上,門人弟子依樣學去,經孔子糾正後才改成尚右的常式。

先秦之時拱又俗稱“揖”,《說文解字》雲:“手著胞前曰揖。”《尚書·康王之誥》雲:“太保暨芮伯鹹進,相揖,皆再拜稽首。”說的是太保召公與芮伯同走向前,互相作揖後,同向王再拜稽首禮。揖禮亦根據身份、地位之不同分為時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還揖、三揖7種。

時揖,是君王對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親族行的拱手禮。行禮時,俯身,手從胞前平推致前《周禮·秋官·司儀》:“時揖異姓。”鄭玄注:“時輯,平推手也。”。

天揖,是君王對同姓親族行的拱手禮。行禮時,俯身,手經腦前微微向上推舉《周禮·秋官·司儀》:“無揖同姓。”鄭玄注:“天輯,推手小舉之也。”。土揖,是君王向沒有姻親關係的異姓親族行的拱手禮。行禮時,俯身,推手微微向下《周禮·秋官·司儀》:“土揖庶姓。”鄭玄注:“土輯,推手小下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