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先秦漢族社會風俗(2)(3 / 3)

三揖,是君王對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各行一揖的拱手禮《周禮·夏官·司士》雲:“王還揖門左、揖門右。”。《左傳》哀公二年雲:“君夫人在堂,三揖在下”。

還揖,是君王對士,沈士、大仆、大右行的拱手禮。行禮時、曰身微向後、左右揖之《周禮·夏官·司士》雲:“士旁三揖。”鄭玄注:“士有上中下,王揖之。”。

特揖,是士對孤卿一一拜行的拱手禮《周禮·夏官·司士》雲:“孤卿,特揖。”鄭玄注:“特輯,一一揖之。”孫詒讓《周禮·正義》:特,猶一也,謂每人一揖之。”

旅揖,是爵位等同的大夫對眾行的拱手禮《周禮·夏寧、司士》雲:“大夫,以其等旅揖。”鄭玄注:“旅,眾也。大夫爵同者眾揖之。”賈公彥疏:“序官中有中大夫、下大夫,無問多少,但爵同者俗揖之。”。

先秦時還有“三拜”之俗,即主人對眾賓客行三拜之禮,以示對客人普遍行禮。《儀禮·鄉射禮》雲:“主人西南麵三拜眾賓。眾賓各答一拜。”鄭玄注:“三拜,示遍也。”賈公彥疏:“三拜示遍也,眾賓無問多少,止為三拜而已,顯示遍也。”故《儀禮·鄉飲酒禮》雲:“南麵三拜眾賓。”《左傳》襄公四年亦雲:“歌鹿鳴之三,三拜。”

先秦除行拜禮和拱手禮外,還有彎腰曲體的鞠躬禮。《儀禮·聘禮》雲:“執圭,入門,鞠躬焉,如恐失之。《論語·鄉黨》亦雲:“攝齊升堂,鞠躬如也”。

2.君王與諸侯的朝覲交際

先秦之時,尤其是周代,天子與諸侯之間的交際據《周禮·春官·大宗伯》所記分為春朝,夏宗、秋覲、冬遇、時會,殷同、時聘、殷視8種。

春朝,是諸侯於春季朝見天子,或天子召見諸侯。《尚書·舜典》雲:“五載—巡守,群後四朝。”《孟子·梁惠王下》亦雲:“諸侯朝天子曰述職。”故俗稱“春見曰朝”。

夏宗,是諸侯於夏季朝見天子,或天子召見諸侯。此所謂“宗”是借喻眾水歸海或謁見名山。《尚書·禹貢》即雲:“江漢朝宗於海。”孔傳:“二水經此州而入海,有似經朝,百川以海為宗。”孔穎達疏:“以海水大而江漢小,以小就大,以諸侯歸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宗,尊也,俗其尊王。”故俗稱“夏見曰宗”。

秋覲,是諸侯於秋季朝見天子,或天子召見諸侯。“覲”就是拜見之意。《詩經·大雅·韓奕》雲:“四牡奕奕,孔脩且張。朝侯入覲,以其價圭,入覲於王”鄭玄箋:“諾侯秋見天子曰覲。”《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覲之言勤也,欲勤其王之事。”故俗稱“秋見曰覲。”

冬遇,是諸侯於冬季朝見天子,或天子召見諸侯。“遇”即“禮也”。《呂氏春秋·音初》雲:“禹行動,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士。”高誘注:“遇,禮也。禹未之禮而巡狩南行也。”又《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遇,偶也,欲其不期而俱矣。”此為諸侯朝見天子。《周禮·秋官·大行人》雲:“冬遇以協諸侯之慮。”鄭玄注:“冬見諸侯則合其慮之異同。”此為天子召見諸侯。故俗稱:“冬見曰遇”。

時會,又稱時見,是天子有大事時不定時的會見諸侯。《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時見者,言無常期,諸侯有不順服者,王將有征討之事,則既朝覲,王為壇於國外,會諸侯而命事焉。《春秋傳》曰:‘有事而會’不協而盟,是也。”故俗稱“時見曰會”。

殷同,是天下各方諸侯都拜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殷,猶眾也,十二歲如王不巡守,則眾服盡朝,朝禮既畢,王亦為壇,合諸侯而命致焉。”故俗稱“殷見曰同”。

時聘,是諸侯不來朝派大夫來聘問天子起居,以及諸侯與諸侯問的遣使交際。《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時聘者,亦無常期,天子有事乃聘之焉。”賈公彥疏:“天子有事乃聘之焉者,上時是當方諸侯不順服,其順服者,當方盡朝,天遺臣來之法,其餘三方諸侯不來。諸侯聞天子有征伐之事,別遺大夫來問天子。”《周禮·秋官·大行人》亦雲:“時聘以結諸侯之好。”鄭玄注:“時聘亦無常期,天子有事,諸侯使大夫來聘親,以禮見禮而遣之,所以結其恩好也。”此外,《禮記·曲禮下》雲:“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禮記·王製》又雲:“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而《國語·周語中》韋昭注:“聘,問也。問者,王之所以撫萬國,存省之也。”故俗稱“時聘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