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先秦漢族社會風俗(3)(1 / 3)

殷視,是諸侯定期派卿代已探視天子之起居。《周禮·春官·大宗伯》鄭玄注:“殷為一服者,因朝者少,諸侯乃使卿以大禮眾聘焉。”賈公彥疏:“諸侯既不自朝,明使卿來聘天子,故稱殷。殷,眾也。……使卿為大禮,對使大夫為少禮也。”周俗侯服年年朝,旬服二年一朝,男服三年一朝,采服四年一朝,衛服五年一朝,要服六年一朝。因此,除侯服外,其他諸侯朝見天子的時間間隔較長,因此就派卿定期來探視天子。《左傳》昭公五年雲:“朝聘有珪,享有璋。杜預注:“,見也。既朝聘而享見也。”故俗稱“殷曰視”。

天子與諸侯的朝覲交際還有細密繁瑣的俗規,《儀禮·覲禮》中對秋覲之交際往來有詳細的記載,其餘交際往來已不可考。據《儀禮·覲禮》所記,秋覲之交際往來的禮儀程式是:

(1)郊勞

諸侯朝天子,天子派使者專程迎接慰問,俗稱為“勞”。諸侯的爵位不同,迎勞的規格待遇也不同。一般來說,上公來朝有三勞:一勞於王畿。一般來說,上公來朝有三勞:一勞於王畿,再勞於遠郊,三勞於近郊;侯伯二勞:一勞於王畿,再勞於遠郊;子男僅一勞於王畿。但不管何等諸侯,在到達王城近郊時,都必須以帷為宮,四方樹立旗幟,標示四門,然後在帷宮內除地封土為壇,準備拜受王使郊迎之勞。郊勞使者由大行人擔任,持璧為禮。諸侯在帷宮門外迎侯,諸入帷宮,使者執玉升壇,諸侯升壇受玉。以天子之璧財輕而禮重,諸侯再拜稽事,受而複還,以示輕財重禮。使者受璧出,諸侯以束帛、乘馬饋贈使者,並從使者入朝,到以天子之命所賜的舍館下榻休息,郊勞結束。

(2)受日和受次

諸侯下榻賓館,天子派大夫通知朝覲的日辰及覲禮的相關事項,諸侯拜受,俗稱“受日”。因為朝覲在祖廟進行,朝覲的諸侯又很多,事先要安排好入覲的先後和位次,在覲禮的前一天,召集全國諸侯的副使(上介)到祖廟門外聽候安排,俗稱“受次”。

(3)釋幣

朝覲的當天清晨,諸侯先在館內以幣祭告遷主,然後由祝把幣藏好,待歸國隨遷主人祧廟,埋於祧西階之東,俗稱“釋幣”。

(4)入覲

釋幣後,諸侯乘墨車,建龍旗,帶著玉圭,至天子祖廟,依次入覲天子。

天子將畫有斧文的屏風設在戶牖之間,以示威嚴;左右又置玉幾,以示至尊之優。天子身穿袞衣,頭戴冕,背靠屏風,南麵而立,等待諸侯朝見。覲禮規定,天子不下堂親迎諸侯,而由大宗伯為上擯迎接諸侯入覲。諸侯在擯的引導下,入門而右坐,把贄禮玉圭放在地上,俗稱“奠圭”。再拜稽首,升階獻圭。天子受禮,諸侯降於階東,北麵而立,再拜稽首,然後升堂,成禮而出。

(5)三享

諸侯入覲禮畢接著向天子獻幣,分三次獻完,稱為“三享”。初享用馬或虎豹之皮等,次享用三牲、魚、臘、籩豆之實等,三享用本國特產。三享在庭中連續一次完成,每享都有束帛加璧。享禮由諸侯親獻,擯者傳述天子之命,諸侯升堂至命獻玉,天子撫玉不受幣,而由太宰收受。諸侯降拜,牽馬而出,授與有司。三享禮畢。

(6)賜服

賜服是天子派使者往賓館饋贈諸侯車服。同姓諸侯賜車金路,賜服袞冕;異姓諸侯賜車象路,賜服毳冕;要服以內庶姓諸侯賜車革路,蜴服毳冕。因諸侯人各一館,賜服時一般由天子的諸公擔任使者,太史陪同,分送子各館。太史宣讀命書,諸侯北麵再拜稽首,受命,升階而成拜。太史將命書和賜服一同授給諸侯,然後與諸公辭出。諸侯拜送,並以束帛四馬饋贈諸公和太史。

(7)饗賓

饗賓是天子親自設宴,招待朝覲的各國諸侯,並回致幣帛。一般上公受三饗、三食、三燕,侯伯受再饗、再食、再燕,子男受一食、一食、一燕。饗、食、燕,天子都回致幣帛。如果天子因故不親行饗、食、燕,則派大夫以禮幣致意。饗賓後,諸侯啟程回國,全部覲禮至此結束。

3介紹人與見麵禮——“摯”

先秦之時人們之間的交際往來佑重相見相識,尤其是初次見麵,外客見主人,身份地位低的人見身份地位貞的人必須有介紹人和見麵禮。

介紹人,即傳遞賓主之言者,俗稱“介”《大戴禮記·朝事》雲:“介紹而相見。”《禮記·聘義》亦雲:“介紹而傳命。”亦有俗稱“某子”,《儀禮·士相見禮》即雲:“某也願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某見。”因此,春秋戰國之時各諸位國都有掌管賓客而作中介告請的官,俗稱“謁者”《韓非子·說林下》,《戰國策·韓策》。管子就是因鮑叔的介紹而得見齊桓公被任為相。《戰國策·齊策》中有“淳於髡一日而見(薦)七士於宣王”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