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一碗水沒有端平(1 / 2)

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封建專製統治的象征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告退位止,在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94人(其中包括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

這些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其中固然不乏一些英才明主,但封建專製政治的獨裁製、終身製、世襲製、嫡長子繼承製、等級特權製的影響,更多地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暴君、昏君,還出現了不少娃娃皇帝、白癡皇帝、荒誕怪癖的皇帝等等。

在這些皇帝中,有一類非常特殊的皇帝,你說他無能,他在一個時段任賢使能,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你說他有能,他又幾乎斷送了自己的家族政權,使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樣的皇帝,唐玄宗是一個,明朝的明神宗也是一個。唐玄宗的失誤在於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明神宗的失誤又在什麼地方呢?一言以蔽之,一碗水沒有端平。

明神宗並非昏庸無能之輩,也正是因為他生性聰穎,才被明穆宗看重。他讀經史過目不忘,而且很有見識,6歲時,他見穆宗在宮內騎馬奔馳,便上前擋道諫阻說:“父王為天下之主,單槍匹馬地在宮中奔馳,倘若有一個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聽後深受感動,當不久,立他為皇太子。1572年,明穆宗病逝於乾清宮,年僅10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曆”,是為明神宗皇帝。

明穆宗給明神宗留下了一個非常團結的內閣班子,使他前期的十年能夠坐享其成,這十年是他備受後人讚譽的十年,也是他一生轉變的關鍵十年。在這十年期間,明神宗任用張居正為內閣首輔,進行變法改革。

張居正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財政危機,使得萬曆年間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經濟飛速發展,使瀕於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獲得了短暫的複蘇和繁榮。

張居正還是明神宗的老師,明神宗對這位霍光似的大臣是非常“孝順”的。他言必稱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冬天上課的時候,神宗總是囑咐太監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張居正生病後,神宗更是親自為他熬藥。

張居正或者是感激明神宗的厚愛,或者覺得皇帝還小,或者習慣於執掌大權,或許各種因素都有一點兒。隨著明神宗年齡的增大,張居正還是獨攬大權,而且對皇帝異常嚴厲,這終於導致明神宗對張居正的不滿。這對君臣實際上在進行一場權力的博弈,張居正在皇帝年幼的時候,以首輔身份成為大明帝國的掌舵人。由於他取得了太後和宮內掌權太監的支持,明神宗年幼,也就自動放棄了自己的權力,君臣間形成一種雙贏的博弈,張居正替明神宗處理政務,明神宗坐享其成。

但隨著明神宗年齡的增長,必然產生失落感,而張居正大權不放,又以老師自居,仍對神宗嚴格要求,卻不給予他應該擁有的權力,終於導致明神宗的不滿,這就使得在張居正死後,明神宗迅速廢黜他苦心建立的一切善政,使大明帝國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

明神宗並非真正的糊塗,但由於他私欲過度,總是以自己為中心,使他在處理家事、國事的時候,很難按照世俗標準辦事,使臣民反對;而臣民的反對,又反過來讓他行為更加偏激,不依常理,終於導致了君臣之間長達三十年的冷戰,形成一種非合作性博弈。

明神宗與朝臣產生矛盾的一件主要的事情就是在立太子上的對峙。神宗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常洛為明神宗寵幸一個宮女所生,後來宮女被封為恭妃,次子朱常洵為鄭貴妃所生。

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有意立朱常洵為太子。但根據明朝各代立皇太子的一般原則,應當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即嫡長子繼承製。嫡子必須是皇後所生,現在皇後無子,自然應當以長子為尊。因此,多數大臣主張立朱常洛為太子。皇帝和大臣相持不下,冊立太子一事拖了十五年,君臣之間形成一種非常微妙的博弈形勢,明神宗想依照自己的感情來確立自己的接班人,但大臣卻鑒於明朝的祖製來決定國家未來的繼承人。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明神宗愛屋及烏,偏愛幼子,這就使君臣很難達成合作性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