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在一些力量準備就緒後,少康的人馬就攻克舊都,誅殺了寒浞,奪回了王位,建都陽夏。
少康複位後,吸取了太康、後羿和寒浞的教訓,屏棄王宮陋習,勤政愛民,大力發展農耕。稷是管理按時播種五穀之農官,由於太康時他的上司不恤民事,所以導致了稷官職被廢。少康掌政後,首先是恢複田稷一職,以督促百姓適時耕種,極大程度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傳說此時少康帝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另外,為了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少康時期還探索出了農事季節的規律。契是商族的始祖,堯舜時為掌五教之“司徒”,曾幫助夏禹治理水患。夏朝建立後,契的子孫被封為商侯。冥是契後六世孫,少康封他為水官,負責治水。冥盡職盡責,因勞累成疾而死。自冥治水後,再未有大的水患發生。由於少康勤於政事,體恤民事,使夏朝一度出現了繁榮局麵。這段曆史後來被人們稱頌為“少康中興”,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
武功治世,促進繁榮
少康之後,其子季杼繼位。
少康中興帶來了夏朝中期的穩定發展,其子季杼在少康恢複夏王朝統治的過程中曾參與對寒浞餘孽的討伐,這使他能夠繼續以武力維持夏王朝的統治。季杼統治時期,曾兩次遷都,首先將都城遷移到原(今河南濟源西北),然後又從原遷到老丘(今河南開封)。老丘距離東夷地區很近,於是,季杼以此為根據地,率兵東進,“征於東海,及三壽”。所謂“三壽”,在今山東濰縣一帶,這說明季杼征伐的範圍已及於今山東半島中部乃至渤海之濱。這形成了夏代中期的極盛時期。
東夷族主要居住在今山東半島及蘇皖兩省的北部。由於地形的阻隔及其僻處東方等客觀原因,這一氏族始終沒有形成像中原那樣大規模的部族聯盟,更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經過少康及季杼對東夷地區的治理,夷人表示對夏的臣服。整個夏代中後期,雙方關係基本處於融洽狀態。這種關係對於夏朝的穩定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於東方地區與中原的文化交流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夏朝末期,夏王桀暴虐無道,以致民心不穩,諸侯叛亂。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初,商湯率所部伐滅夏朝,建立起由商族統治的商朝。商朝經過初期的鞏固和發展,至武丁執政時期,社會穩定,出現了崛起和中興的局麵。自武丁大治之後,由於統治者的腐敗,商朝逐步走向衰落,大約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
商朝崛起的主要標誌是:
勢力範圍在夏朝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北方已至今內蒙古南部和山西北部,西方已至甘肅、陝西一帶,東方至山東、江蘇、安徽一帶,南方已達長江中遊地區。
經濟上出現繁榮景象。主要表現在:農作物種類繁多,產量提高;畜牧業飼養牲畜種類較多,數量也很大。
手工業比較發達,以青銅製造業最為顯著。商朝青銅器的種類繁多,就青銅禮器而言,有鼎、鬲、甗、簋、爵、斝、卣、壺、方彝、尊、罍、觚、觶、觥、盤等,約20餘種。商朝後期的許多青銅器,不僅造型精美,文飾亦十分講究,顯得莊重而華麗。其時主要的文飾種類有饕餮紋、夔龍紋、鳥紋、蟬紋、象紋、蛇紋、雲雷紋等。有些銅器物,如象尊、犀尊、龍虎尊、鴞卣、四羊方尊等,仿照動物造型,通體飾滿花紋,儼然是一件件工藝品。一些商代遺址(或墓葬),如河北槁城台西、北京平穀劉家河還出土過鐵刃青銅鉞,即在青銅兵器鉞的刃部包入小片隕鐵鍛製成的薄刃。這種將異質金屬與青銅器皿澆鑄為一體的技術,顯示出商代青銅器製作的高超水平。
商品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在殷墟出土的許多物品,如海貝、海螺、鱘魚鱗片、鯨魚骨、占卜用的大龜、朱砂、玉石料、綠鬆石以及青銅器冶煉所需的錫、鉛等原料,都不是當地所產。其中的玉石料,有的來自新疆和闐;占卜用的大龜,有的甚至來自東南亞。作為商業交換的產物——貨幣,當時主要以海貝為主,還有龜、玉器等。
商朝之所以形成中興的局麵,在於武丁等實施正確的治國方略:明確劃分國家區域,以強化統治;改革不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王位製度,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在協調合作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征叛伐逆,以武力維護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