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內外兼治:商朝崛起與中興(2 / 3)

商代武丁時農業生產的手段與過去相比,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進。就農業生產所使用的工具而言,商人所使用的,仍然是以木、石、骨、蚌一類材料製作的工具為主。木耒是商代人使用的最基本的農具。這是一種歧頭、兩齒、帶長柄的原始農具,用於刺土、起土和開挖窖穴與溝渠。耜也是商朝的基本農具之-,它用石製、骨製及青銅製造的耜頭套接在木柄上,作為複合工具加以使用,其性能類似於戰國秦漢的臿,再發展成為後來的鍬、鏟一類的工具。商時人們收割用的鐮刀一般用石製,也兼用蚌製。商時的青銅的形狀類似於銅斧,但裝柄的方式有所不同,其用途主要在於開挖土地。應當說,這類青銅農具的使用確是一種進步。

商時武丁時農業仍停留在使用耒耜進行粗耕的階段上,尚未出現畜力耕種,也未使用水利灌溉。盡管如此,商代的農業生產仍比過去有較大的發展,糧食產量及其剩餘也比過去有較大的增長。這種增長主要與商代國家有組織地對土地的開墾,以及與勞動者之間的協同勞動有關。商朝時的農作,包括商王令臣下進行的墾辟活動,都是采取集體勞作方式,或竟至以族為單位進行。這種集體勞作是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在使用木石工具為主的生產條件下,不可能產生單獨的個人或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勞動,勞動者更不可能衝破當時以血緣為紐帶的各種“族”組織的束縛。商代人依靠各種“族”的組織,通過族眾的協同勞動,保障了耕地的日漸墾辟及農業生產的發展。

與農業相比,商代武丁時的畜牧業居於次要地位,但仍占相當比重。商時祭祀祖先大量使用牛、羊、豕,最多的一次達到使用“千牛”,說明商代人飼養牲畜的規模亦頗可觀。此外,作為農業與畜牧業的補充,商代武丁時的林木漁獵在社會經濟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遷都襲位,殷商繁榮

商朝中期,多次發生商王弟子爭奪王位的事件,造成了當時政壇的混亂,此混亂又導致了商朝國力的衰退和諸侯的叛離。

針對這種混亂局勢,盤庚與前幾位王一樣,采取了遷都的措施。目的在於通過建造一片“新邑”來擺脫舊都中各種勢力,尤其是其諸父家族勢力的影響,以使緩解王位繼承權的鬥爭。

盤庚是商朝第10世第18位國王,是繼他的兄長陽甲即位為王的。陽甲前一位國王是他的堂叔南庚,陽甲與之不屬於一個家族。陽甲即位後未曾有過遷都之舉,受到居住在舊都的南庚家族勢力的影響,因而其統治地位不很穩固。盤庚即位後,為了擺脫朝廷所處困境,便將都城遷至殷。

盤庚遷都以後,“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殷道複興”。在盤庚以後,與以往“弟及”不同的是,其最後一個弟弟小乙不是把王位傳給其長兄陽甲之子,而是傳給了自己的兒子武丁。武丁的繼位未曾受到王位紛爭的幹擾,這給他積聚國力,把商王朝推向強盛奠定了基礎。

武丁即位以前,由父親小乙的安排,他曾經長期生活在民間,親身從事農業勞動。小乙的目的是讓武丁知道民間的疾苦,懂得稼穡之艱難,以避免將來耽於安樂。武丁即位後,按照當時的禮製,要守孝三年,這就是“古者,天子崩,王世子聽政於塚宰三年”。也就是在守孝三年的時間中,不能過問國政,政事皆由“三公”大臣去處理。武丁雖曾“三年不言”國政,但“如何振興王朝”這一問題在他的大腦中一直在被苦苦地思索著。

武丁“三年不言”過後,武丁開始理治朝政,並得到了甘盤和傅說兩位賢臣的輔佐。其中對武丁起到更大輔助作用的是傅說。傅說和商湯時的伊尹一樣,都是後世推崇的能夠治國平天下的濟世之才。傅說的出身為“胥靡”,即被判罰服勞役的刑徒。他在從事勞役的過程中,被武丁派往各地尋求賢能的官員所發現。武丁同他談話,發現他果真是一位“聖人”,便立即任命他為“相”,使之“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並使之隨侍在自己左右,發揮規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