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內外兼治:商朝崛起與中興(3 / 3)

經過武丁君臣治理的商朝國力日漸強盛。武丁在這個基礎上展開了對周圍不服從商朝統治、經常挑釁滋事的異國的征伐,大小不下五六十次。異國與商都距離遠近不等,但以西、北兩個方向為主,其最重要者是羌方、土方國。

羌方位於商王畿的西麵,分布較廣,晉、陝、豫交界地區都有其活動蹤跡。商人對之最為賤視,常加以撻伐,將所俘獲的羌人等同牛羊,用作祭祀祖先時的貢品。對羌人的大規模征伐一直延續到武丁以後,致使羌人長期視商人為敵,以至周武王起兵伐商,即有羌人作為同盟軍參與其事。

土方居於商的北麵,經常侵擾商的北土及商西北方向的一些同盟小國。為了保護臣屬的利益,武丁征發3000兵力,多者達到5000人,反複對土方進行征討,最終將其消滅。包括商王及其妻婦好,都曾親自率兵前往,可見戰事的激烈。

通過武力征伐,武丁取得了眾多諸侯的臣服。許多原來與商對立的方國轉而成為商的臣屬。其在武丁初年,曾因與商對立受到商人的征伐,但在武丁中晚期,卻屢屢與商親密合作,協同商人征伐土方、羌方等敵對方國,努力改善與商王朝的關係。經過遷都和征伐,不僅使武丁統治的地位穩固了,而且地盤也擴大了,同時使得商朝國力大增,成了當時威懾四方的“超級大國”。

商朝至紂王時,王朝內部統治腐敗。商紂濫殺忠良,重用小人,加重徭役,無休止的壓榨引得怨聲四起,眾叛親離。周武王姬發繼父未竟之業,積蓄力量,伺機伐商。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在牧野(今河南省洪縣南)大破商軍。武王克商,宣告了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建立。繼武王後,在成王和康王執政時期,西周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史稱“成康之治”。公元前841年,西周爆發了反對專製的“國人暴動”,自此,周朝走向衰敗,雖然宣王力挽狂瀾,卻已無力回天。至周幽王時,朝政荒廢,國家財力物力耗盡,兵源枯竭。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犬戎所殺,西周滅亡。

成王、康王相繼在位的40餘年間,是西周崛起與中興時期,其主要標誌是:

農業產量較商朝有大幅度的提高。西周以農業立國,稱自己的始祖為後稷。與此同時,手工業與商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西周早期,由於基本承襲了商代的青銅鑄造工藝,其技術水平和規模均未有多少提高,但到了成王之後,西周青銅器製作的規模擴大了。

陶瓷製造業有所進步。經考古發現,西周原始瓷器生產地點增多,包括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陽、陝西長安和寶雞、甘肅靈台、安徽屯溪、江蘇丹徒、句容、金壇、溧水等地都發現有燒製瓷器的地點。

紡織業出現空前繁榮。紡織業主要有絲、麻、毛等產品,以絲織品的生產為重,而且出現了錦這種以彩色絲線交織而成的絲織品。此外,西周還有了比較複雜的印染和刺繡技術,這些都進一步提高了絲織品加工的工藝。

商業和商品經濟高出一籌。西周在成王、康王時期,由於統治地域的擴大及朝廷對諸侯控製的加強,各封國與朝廷之間及各封國之間時有經濟往來。當時商人最集中的地方是成周,以其為天下之中,四方輻輳,又是王都所在。

西周之所以能出現“成康之治”的中興之勢,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東征平叛,營建東都以安置殷遺民;製定典章,頒行分封製度,以維護其統治;緩和矛盾,施行懷柔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