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平亂,解除威脅
西周初期的形勢為“天下未集”,如武王逝世前所擔憂的,商人及東方徐、奄等族並不真心承認周的共主地位,他們的勢力依然強大。新即位的成王年幼,尚無治國經驗。麵對如此嚴重的形勢,為穩定政局、確保周家的政權不致得而複失,具有豐富政治鬥爭經驗且已掌握著朝廷實際權力的周公旦毅然采取非常行動,由自己以弟的身份接替武王,“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周公的攝政稱王是武王的遺願。武王在位時,周公就“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因而武王曾明確告訴周公,希望“我兄弟相後”,即由周公在他身後繼承王位。武王與周公的考慮都是由當時客觀政治環境決定的。在周人的王位繼承製度尚未完全固定化為嫡長子繼承製以前,這樣的考慮及實際做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然而,周公為周族根本大計著想的做法並沒有被周人統治集團的所有成員所理解。武王的三個親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稱為“三叔”)為奪王權,處心積慮,狼狽為奸,他們打著維護成王利益的幌子,帶頭散布針對周公的流言蜚語。為了安定人心,周公在統治集團中做了大量解釋工作。“三叔”見其離間王室的流言未達目的,便公然夥同商紂王之子武庚,與東夷諸氏族相勾結,發動了反對周王朝的叛亂。
這場以“三叔”為先導、聯合殷殘餘貴族勢力的叛亂,一時間造成了很大聲勢,使剛建的周王朝麵臨若涉淵水的困難。加之周王朝中一批貪生怕死的新貴族開始反對周公平叛。麵對王朝內外壓力,周公異常鎮定,表現出為周朝統治力挽狂瀾的勇氣和智慧。他在說服周王朝中新貴族們反對平叛的同時,爭取了商遺民中部分貴族的支持。此後,周公進行了曆史上著名的東征之舉。
經過這場戰爭,商邑再度被克服,管叔和蔡叔被誅,霍叔被流放;武庚逃往北方藏匿,其下落不得而知,然後周公揮師東向征服了奄、徐及熊盈等東夷諸氏族。經過東征,周王朝解除了政權所受到的威脅。
營建東都,安置遺民
周武王曾和周公商量營建東都於洛邑,以起到鎮撫諸侯的作用,但事業未竟,武王就已辭逝。周公在輔佐成王平定叛亂、取得東征的勝利之後,便開始著手根據武王生前所選定的地址和規劃而完成營建東都成周,妥善地安置殷遺民。
周公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成王年幼時,作為武王四弟的周公輔佐他治理國家。周公發誓效忠於周室,竭誠輔佐成王,毅然率兵東征,經過三年苦戰,滅掉了東方叛亂,使周王朝擴大和鞏固了統治。此外,他為周朝製定了比商朝更完善的“禮樂”製度。
周成王五年,東都成周的營建工程竣工,於是,周公將王都由宗周遷於成周。當時,豐鎬與東都成周兩王都並存,位於關中的鎬京(宗周)為西都,而位於洛邑的成周稱東都,兩都相距千裏,都為王畿之地。成周處於“天下之中”,對諸侯朝會、四方入貢、交通東方地區十分便利。更重要的是對東方原商王朝統治地殷遺民的勢力控製,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周建成,將商王室原來的貴族,主要是參與叛周的“殷頑民”強迫遷到成周,在王城派駐八師兵力,一方麵監管“殷頑民”,另一方麵監視東方地區。至此,商人的複辟威脅徹底解除了,周王朝的政權也最終趨於安寧。
屏藩周室,加強統治
東征勝利之後,周公在新征服地區大肆分封周族子弟及親戚為諸侯,以屏藩周室。周室子弟親戚之所以被封往四方,在當初主要是為著鎮撫被征服地區的人民,以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
分封的諸侯一是王室子弟,二是異姓貴族,三是聖賢或帝王的後代。受封的大小諸侯,關係有親有疏,地位有高有低,疆域有大有小,軍隊有多有少,表現了等級附屬關係。當時重要的封國有:魯國、晉國、衛國、齊國、宋國、燕國等。各封國既享有一定的權利,也要盡一定的義務:一方麵,受封者在所封的土地上握有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實行全麵的統治;另一方麵,受封者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出兵勤王、繳納貢賦、隨王祭祀等義務。周公製定分封建侯的製度,連同武王滅商所封的功臣,前代帝王的後裔續祀之國,在西周初的國土上就形成了以周人為主幹的一係列親疏兼備的關係網,使這些親戚子弟連同被征服地區居民與其本身所帶領的族人,組成一個個兼具國家規模與周朝地方組織雙重性質的新的共同體。可以說,周初封建諸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與這些古代自然延續下來的氏族共同體並立而存在的,但二者之間的性質顯然是不容混在一起的。
位於陝西岐山縣北,原名周公祠,始建於唐初,經曆代修葺,規模宏大。現存周公、薑太公、薑嫄聖母等正殿,獻殿以及亭台樓榭等殿宇多為清代建築。
由於周室將自己家族的子弟和親戚派到各外服地區去做諸侯,這就改變了過去外服諸侯全為地方土著的格局。從數量上看,外服地區在當時“天下萬邦”的政治格局中似乎隻占少數,但它們卻占據了當時中原乃至整個黃淮江漢地區的要衝之地,不僅有戰略上的重要地位,而且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加上它們之間及其與周王朝上下之間聯成一氣,很自然地使它們在西周的政治生活中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與周王朝之間的臣君關係,已非夏商時期外服諸侯對中央王朝的附屬關係所能比擬,因為它們的統治者與周王室之間具有直接的親屬關係,並且這種關係又由周公製定的宗法製凝固化為大宗對小宗的統屬關係,這就使各諸侯國世世代代被置於周天子的族權控製之下,周天子不僅是以君主,而且是以宗族大家長的身份對封建諸侯進行雙重控製,這種控製無疑是更緊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