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以蕃屏周:西周崛起與中興(2)(1 / 3)

所謂武職,主要指師氏。師氏的具體職責主要在於領兵打仗。在一般情況下,這類人員自與率師作戰或掌管王之衛隊聯係在一起,但也不排除有時讓他們兼做其他事務。師氏平時管理的對象有虎臣和走馬。虎臣係王之衛隊,其成員多來自夷族。走馬,或稱趣馬,其執掌為管理王之馬政,以古代馬匹的重要來衡量,走馬之職亦當具有一定地位。

負責王的宮廷事務的官吏最重要者為宰,其職掌為管理王室家族,包括後宮內的事務。任此職者當非一人。與宰相近似的有善夫,或稱之為膳夫,其職責為掌管王之飲食。此外,擔任宮中雜職者還有諸多小臣,其職責與商代一脈相承。

各類官職都實行世官世祿製。世官世祿,是指王朝的許多重要官職由一些氏族貴族世代承襲,這些貴族並世代享有朝廷封賜給他們的土地作為俸祿。西周的氏族貴族多數都能擔任朝廷的官職,職務多為世襲,但並非一概固定不變。也有因某種原因得到升遷或遭受貶黜的,其祿位也會受到影響而變化。這表明王室仍對官吏有升遷罷免,並對其土地爵祿有增加賞賜或予以褫奪之權力。這種製度可算作當時的一項禮製。按禮,所有王官皆須由周王加以任命;新繼位的周王,也往往要對已任朝臣重加冊命,以體現王對諸官擁有任免權與管轄權。這項冊命儀式一般都在王的宗廟內、由王親自主持進行,被冊命者由其上級或王身邊的宰臣引導進入廟門以內,麵對王立於中廷,聽史官代王宣讀冊命書。命書除宣布王任命某為某職外,同時還宣布賜予受冊命者以相應的命服,即與其職級相應的車、馬、服飾或弓矢之類器物。最後由被冊命者拜答王的賞賜。可以這樣認為,冊命儀式在王室宗廟內舉行並往往由任為王室家務總管的宰來擔任儐右(即引導者),本身即表現了百官被視同王室家族僚屬的意義。所謂王官的冊命製度與世官世祿製正相輔而相成,鮮明地體現了西周政權的特征。

由於武職的施行,使得軍隊的編製及有關管理製度更加健全。西周有“西六師”及“殷八師”兩部分軍隊,殷八師又稱作成周八師。這兩支軍隊都由王畿內任職為師的族邦首領所率領的族兵組成,其中“西六師”由宗周地區一些這樣的族邦構成,“殷八師”或“成周八師”則由成周地區一些這樣的族邦組成,它們都屬於王朝直接指揮的軍隊,與畿外諸侯之師有別。實際上,西周軍隊是在商朝三軍基礎上的擴充與發展。所謂三師,是根據戰陣的需要,將軍隊分作左中右三個方麵。在商朝,每個方麵是一族戰士。商人的征伐每每以出動三族人或3000人為常數(每族千人),三師即三族。周朝的六師,也是按左中右編排,不過將每個方麵的軍隊增加為兩族人而已。因而所謂西六師,由宗周畿內包括王族在內的六個強族組成。至於成周地區的軍隊設有八師,也是仿效商朝的編製。

西周軍隊的管理係統比較健全。平時,朝廷設有專官對六師及八師進行管理。當時朝廷於各師中往往設有司徒、司馬、司空之類官職。此類職官皆由王親自任免。除此之外,西周時的王及顯貴又都有自己的武裝衛士或親兵。其中王所使用的衛士專稱為虎臣,以其為職業衛士,並多由被俘獲或降服的夷族人充當,故又稱之為夷仆或某夷狄族之隸。他們也可以在某位統兵大臣的率領下投入朝廷的征戰,但其性質與兵民合一的六師及八師軍隊實不可同日而語。

西周的軍隊也包括畿外各諸侯國的軍隊,它們也當受朝廷的節製並配合朝廷的軍事行動。其性質與組織形式基本與王朝的軍隊相差無幾。

施行德治,緩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