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以蕃屏周:西周崛起與中興(2)(3 / 3)

經過周公的東征平叛,以及周初的製度建設和施行德治,周王朝逐漸得到了穩固。周公在做了一切安排及指定好相關的禮儀製度之後,便在他攝政的第七年,在新都洛邑舉行儀式,將政權正式奉還給成王,“北麵就群臣之位”。

周公功成身退,還政於成王,西周進入鞏固時期。成王姬誦在位後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後來,姬誦病倒,擔心兒子姬釗不能勝任國事,於是下令召公、畢公用心輔佐。不久,姬誦病死,康王姬釗繼位。召公、畢公率領諸侯,陪姬釗來到祖廟,把文王、武王創業的艱辛告訴康王,告誡他要節儉寡欲,勤於政事,守住祖先的基業。

成、康時期,繼續文王、武王、周公以來對四方的征伐,以至最終奠定了西周王朝的規模。大抵武王時期的征伐僅及於商王畿及其附近地區,周公與成王更將征服的範圍擴大到整個中原,包括黃河下遊及東夷地區,康王時的征服,則不僅有中原地區未盡賓服的方國,而且及於江漢流域及長江下遊。

成王和康王兩代在從事征服活動的同時,都在大規模地“並建母弟,以藩屏周”。藩屏周室,使各征服地區通過這些新建的封國在周家的統一號令下形成一個共同文化圈(即所謂“華夏”)的作用。要而言之,成康時期,西周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後世將之稱為“成康之治”。另外,中國的封建製度基本上是在成康兩代完成的,這不能不說是“成康之治”的一大曆史貢獻。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即秦始皇,采取“實行連橫,破壞合縱,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6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秦朝的建立,確立了中國的版圖,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長達數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據、混戰不已的局麵,社會穩定,經濟空前發展,出現崛起和中興之勢。到秦始皇統治後期,他多次大規模對外用兵,大興土木,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剝削。至秦二世即位,他更發展了秦始皇的暴政,致使全國起義鬥爭風起雲湧。公元前206年,龐大的秦王朝滅亡。

秦朝的崛起與中興雖然是短暫的,但是,在這期間,社會得以全麵發展,其主要標誌是:

民族融合。秦朝的建立,結束了分裂的局麵,在中國境內形成了一個具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的相當鞏固的華夏民族共同體。

建立了中央集權製度。秦朝在全國範圍內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加強了中央政權。實行郡縣製,分天下為36郡,後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縣置縣令。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協助皇帝處理政治、軍事與經濟等事務,在思想文化方麵通過“焚書坑儒”等強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製度。

確認了土地私有製度,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交流。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使得各地區交流變得更加頻繁。

科技文化得到很大發展。造紙術的發明以及數學、天文學、醫學等方麵的成就,奠定了我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長期領先的基礎。

頻繁用兵,開疆拓地,以致秦朝版圖大大擴展。始皇二十六年至始皇三十三年,他調發數十萬人,三攻嶺南,占領百越之地。又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擊匈奴,收複被匈奴占據的河南地,迫匈奴退往陰山以北。為了防止匈奴的侵擾,他把昔日秦、趙、燕所築的長城加以修繕,連接成西起甘肅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