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儒術安邦:西漢崛起與中興(4)(1 / 3)

當時,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強盛起來,時常南下侵擾漢朝的邊境,如何防禦匈奴,就成為西漢的重要國策。公元前138年,從審問匈奴降人的口供中,漢武帝獲悉:在今甘肅敦煌一帶原來居住著一個大月氏部落,這一部落多次遭受匈奴的攻擊,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大月氏被迫遷到西域,人民對匈奴貴族恨之入骨。為反擊匈奴,漢武帝便尋思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但聯絡大月氏談何容易,這不僅由於其間路途遙遠,更因為西行必須經過匈奴的控製區。任務極其艱巨,沒有人敢去。漢武帝不得已下令公開招募使者。陝西漢中人張騫大膽應募,被錄用。

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個隨從人員,由姓堂邑氏的胡人奴仆甘父充當他的向導。他們一行從隴西出發,帶大量禮物出使大月氏。不幸的是,出發不久,他們就被匈奴騎兵掠去了。他們被帶到匈奴單於的麵前,單於生氣地說:“大月氏在我們西北邊,漢朝廷為什麼要派人出使呢?我想派人到越國去,漢朝廷肯答應我嗎?”於是,把張騫一行全部扣留起來。為了消磨他的意誌,單於還賜給張騫一個胡妻,並且有了孩子。然而張騫並沒有因此而忘記自己的重大使命,他天天遙望故土,懷念父老,尋找機會,準備逃走。

10年後的一天,機會終於來了,由於匈奴人疏忽,張騫率領部屬逃離了虎口。他們一路西行,走過黃沙鋪天、酷熱難熬的沙漠,翻越冰封雪蓋、突兀高聳的蔥嶺,並時時與饑餓幹渴鬥爭。他們首先到達大宛,然後由大宛出發,通過康居,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為了避開強敵的威脅,這時已從中國的西北舉國西遷,移居阿姆河和錫爾河一帶,並征服了大夏國。大月氏境內土地肥沃,很少遭到外來入侵,百姓安居樂業,遠非昔比。因此當張騫說明來意後,大月氏王表示無意東還,而且已經沒有向匈奴報仇的想法了。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隻好起程回國。然而張騫的西行並非一無所獲,在西域他考察了大月氏、大夏的社會經濟、山川地理和風土人情,並了解到許多周邊國家的情況。

回國途中,張騫又一次被匈奴拘禁,過了一年才同甘父和胡妻一起逃回長安,向漢武帝複命。張騫向漢武帝詳細敘述了西方的情況,其中還說到離蜀郡不遠的身毒國,身毒國以西還有烏孫、安息、奄蔡、條支等國。漢武帝從張騫的彙報中,得知西方竟有這麼多國家,大開了眼界。

張騫的出使雖然未能達到聯合大月氏的預期目的,但卻實地勘察了東西交通要道,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從而大大開拓了人們的地理視野,將一個新的天地呈現在古人麵前。根據張騫的出使報告整理而成的《史記·大宛傳》、《漢書·西域傳》,是世界上對這些國家情況的最早、最詳實的記載,成為後人進行研究的最珍貴資料。鑒於這一功績,漢武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後晉升為博望侯。

消滅了匈奴主力以後,漢武帝多次召見張騫,問及大夏等國的情況。漢武帝從張騫的報告中了解到西域情況,特別是從烏孫到伊犁河一帶諸國曾與匈奴發生過矛盾的情況,便確定了在反擊匈奴作戰中,爭取烏孫及西域諸國,以斷匈奴右臂的正確戰略。漢武帝非常讚成這個主張,拜張騫為中郎將,再次命他出使西域,去聯合烏孫。漢武帝命張騫在通西域過程中,要致力於爭取加強與各國各族的友好往來,認真執行團結諸民族的政策。

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配備了好馬兩匹,並帶有上萬頭牛羊和價值數千萬的金幣、絲帛再次出使西域。這時河西地區已為西漢所控製,張騫使團往來就很方便了。他們從隴西向西進發,經酒泉、玉門關、焉耆、龜茲到達巴爾喀什湖以南一帶的烏孫。張騫很快與烏孫建立了關係,張騫見了烏孫王,轉達了漢武帝的旨意。烏孫王覺得漢朝太遠,不敢斷然與匈奴為敵,又加以國內時有政治衝突,因此未能答應張騫的要求。為了答謝漢朝使者,烏孫國王特派遣數十名使臣帶了禮物,隨同張騫返回漢朝,進行回訪。

在烏孫期間,張騫還分派十幾名副使,帶著禮物,分別出使大宛、康居、安息、大月氏和大夏等國。所到之處,漢使受到熱烈歡迎。隻有樓蘭、車師兩國繼續與匈奴勾結。漢武帝命趙破奴統領騎兵擊破了這兩個小國。這樣,西域各國都擺脫了匈奴而接受西漢王朝的管理了。此後,西漢政府便設官常駐,命軍隊屯田,從此各族人民與內地的交往就愈來愈密切了。西漢政府還派使節到過安息、身毒、奄蔡、條支和犁軒,和它們都建立了貿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