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以柔治國:東漢崛起與中興(1)(1 / 3)

掃平群雄,一統天下

東漢之初,天下依然四分五裂,“帝王滿天下”。除了農民起義軍綠林、赤眉軍之外,還有更始皇帝劉玄、東方皇帝劉永、蜀中皇帝公孫述、舒城皇帝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燕王彭寵、齊王張步、海西王董憲、楚黎王秦豐等。這些人各據一方,自立為王,互相攻城掠地,戰爭頻繁,廣大人民飽受分裂、戰亂之苦。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之後,利用“人心思漢”的社會心理,打出“劉氏宗室”的旗號,搜羅人才,爭取民心。利用招降和用兵兩種手段,經過長達10年之久的艱苦奮戰,終於一一掃除盤踞各地的“帝王”,使中國又一次走向了統一。

更始皇帝劉玄,本是沒落貴族,並無本事。隻是當時的綠林起義軍為了招集民眾,同王莽新政鬥爭,急需一個劉氏宗室子弟作為鍾馗皇帝,便策立劉玄為“更始皇帝”。劉玄當了更始皇帝,大赦天下,連封數王,連宮裏的廚師、火夫都封了爵位。當時長安的老百姓編了一首歌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這樣的皇帝僅僅是個木偶,很多綠林軍的將領和各郡縣的官吏根本不聽他的命令。當時劉秀的軍隊實力很強,但卻被封了個很低的官職。各路起義軍心中雖有自己的算盤,但在反對王莽新政的問題上,目標是一致的。

王莽死了之後,劉玄每日不理朝政,隻知尋歡作樂,重用無能之輩。不少人見劉秀日益強大,多次勸劉玄殺掉劉秀,劉玄卻遲遲下不了決心,最後派劉秀出使河北,行大司馬職。可劉秀到河北後,鎮撫州部,巡察地方,上自郡守,下至平民,不收受百姓敬獻的牛肉與美酒,廣施恩惠,終於控製了河北並登基稱光武帝。然後,劉秀又舉兵攻占邯鄲、河內和溫邑等地。這時,由於劉玄無能,赤眉軍又立一個叫劉盆子的牛倌作為皇帝,也舉兵攻打長安。劉玄左右受到攻擊,最後投降了劉盆子,被改封為長沙王。

光武帝劉秀得知更始皇帝下台,便一鼓作氣,命吳漢、馮異等11位將軍攻打洛陽。這時的洛陽由更始皇帝的驍將朱鮪把守。由於朱鮪拚命固守,劉秀部隊連攻數月,一直沒有攻下。後來劉秀聽說部將岑彭當年曾是朱鮪的校尉,便派他去勸降。朱鮪對岑彭說:“大司徒(指劉)被害,我參與籌劃,更始帝派劉秀去河北,我又阻攔過,並進諫鏟除蕭王,這些罪過,我想蕭王是不會原諒的,因此不敢投降。”漢光武帝得知此事,便托岑彭向朱鮪說:“要幹大事的人,不能計較小過。朱鮪如降,官爵不動,我可以對黃河水發誓,絕不失信!”朱鮪聽後,叫人用繩子把自己捆起來,到達河北漢光武帝營帳聽候發落。光武帝見到朱鮪急忙下座,親自解開繩索,向他表示慰問,並拜其為平狄將軍,封扶溝侯。至此,以更始皇帝劉玄為代表的一派勢力,在赤眉和劉秀的攻擊下被平息了。

將軍領數部,部下設曲,稱部曲,主要任務是保衛封建莊園。部曲的發展,意味著中央軍權的削弱。

在群雄並立的大地上,赤眉軍也是一支強大的農民武裝力量,嚴重威脅著劉秀新建的東漢王朝。

赤眉軍是一支樸實的農民武裝,在推翻更始皇帝的鬥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由於缺乏領導,紀律性差,攻入長安後,又燒又搶,令老百姓紛紛逃散。號稱百萬之眾的赤眉大軍,在長安城中得不到軍餉,開始向秦嶺終南山一帶轉移。赤眉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大雪,凍死、餓死了許多,因此,隻好又退回長安。漢光武帝派大將鄧禹乘機攻擊赤眉,結果遭到赤眉軍的伏擊。鄧軍大敗,死傷3000多人,鄧禹隻帶了20多名騎兵逃了回來。

漢光武帝分析了一下赤眉軍的情況,了解到赤眉軍打仗個個英勇,但由於兵馬太多,糧食缺乏,他們不會久居長安,因此,隻有采取以逸待勞、以飽待饑,步步圍堵、不斷分化的方法。於是他派馮異率兵前去執行這一任務。臨行前,漢光武帝送給馮異一輛馬車、一口寶劍,囑咐他說:“長安一帶遭兵災,老百姓窮困到了極點。此次出征,如長安敵軍肯降,你隻要把他們的頭子送到京城來就行了,士兵可以讓他們回家種地、養蠶,絕不要殺害。再多帶些糧食,到時一定能用得上。”

果然不出漢光武帝所料,長安城已到了餓死人的地步,一斤黃金隻能換五升豆子。赤眉軍隻好東撤,到了澠池,同馮異軍隊相遇。馮異用計,把自己的一部分軍隊也偽裝成赤眉軍,擾亂赤眉軍陣營,結果赤眉軍大敗,有8萬多人因饑餓投降了漢軍,還有十幾萬衝出了重圍。逃出來的赤眉軍懷著悲愴的心情,扶老攜幼,繼續向東行進。光武帝劉秀這次親自帶兵堵截,在宜陽與赤眉軍相遇。赤眉軍見漢軍壁壘森嚴,軍威雄壯,而他們卻又饑又餓,故無心作戰,隻好派劉氏宗室劉恭代表赤眉軍,向劉秀乞降。劉秀接受赤眉軍投降後,立即命令宜陽的縣令,把全縣的廚師集中起來,給十幾萬赤眉軍做菜、做飯,讓他們飽餐一頓。饑餓疲乏到極點的赤眉軍,受到這樣的待遇,對光武帝感激不盡。第二天,劉秀在漢水邊布陣,讓赤眉軍將領觀看,並對赤眉軍降將樊崇等人說:“你們投降了,後悔不後悔?如果後悔,朕可以讓你們回營,重新集合軍隊,再行決戰,朕絕不強求你們投降。”樊崇嚇得頭也不敢抬,徐宣則連連叩頭,說:“歸順皇上,早有此心,今日如願,如同嬰兒見了慈母一樣,隻有喜歡,沒有後悔的。”光武帝聽後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