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擊敗主要對手之後,目標又開始轉向東邊的劉永。劉永原來被更始皇帝劉玄立為梁王,後來自稱皇帝,以睢陽作為京城,占據著青州、徐州一帶28個城,封山東的張步、蘇北的董憲、廬江的李憲等人為大將軍。
劉秀於公元26年夏,命蓋延率軍征討。經過整整一年的殘酷戰爭,劉永大敗,後被手下將領所殺。
北方的漁陽太守彭寵,原係劉秀部下,後反叛,自立為燕王。占據著薊城、右北平的上穀等縣,北邊聯絡匈奴,南邊聯絡張步,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漢光武帝決定親自征討,後經勸說,方派朱祜、耿龕等率兵北進,於公元29年平息了彭寵的叛亂,北方局勢安定下來。
接著,張步、董憲、李憲、匈奴立的皇帝盧芳等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們也相繼被滅,國內大部分地區開始穩定。但是,還有三大勢力並勢而立,這就是蜀中皇帝公孫述、五郡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他們勢力強大,有同光武帝平分天下之勢。光武帝決定采取逐個擊破、分而治之的策略,鏟除這三大勢力。
公孫述占據著益州,資源豐富,地勢險惡,加上公孫述經營多年,勢力比其他兩個都大。而且,公孫述在蜀中已自稱皇帝。為了孤立公孫述,光武帝決定拉攏竇融、隗囂。他先派人去聯絡隗囂,可隗囂打算自己做皇帝,所以不僅沒有聽從劉秀的勸說,而且還派人去聯絡竇融,勸竇融自立為王,他們妄圖同公孫述聯合起來,建成3個國家,共同對付洛陽的皇帝劉秀。劉秀得知後,立即派人給竇融送了一封信,信中說:“將軍日前的地位舉足輕重,有人主張分割天下,像戰國時期那樣,各自為王,要知道,中國的土地即使可以分的話,中國的老百姓也是不能分的。將軍如果能從大局出發,上為國家出力,下為百姓著想,我將非常感激!”劉秀的語言情真意切,使竇融和他手下的將士都認為光武帝英明。不久,竇融率部投降,劉秀隨即派兵征伐隗囂。隗囂大敗,於公元31年春病餓而死。漢軍乘機收複了隴右(今甘肅六盤山以西)地區。劉秀收複隴右地區以後,集中優勢兵力,全力以赴進攻蜀中皇帝公孫述。劉秀親自帶兵征討,大將軍岑彭指揮軍隊,連連擊敗公孫述的軍隊,奪下不少城池,公孫述很快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劉秀又命廣平侯吳漢進攻成都,結果公孫述慘敗,受重傷而死。其手下將領見漢軍來勢凶猛,便紛紛投降。這樣,蜀中皇帝的全部勢力被掃除幹淨。
革新政體,總攬權綱
漢承秦製,秦始皇以後的漢初幾代皇帝,也為鞏固統治地位進行了政體改革。如漢高祖的重用人才,采取“與民生息”和“量官祿,度官用”的政策,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割據勢力等。東漢光武帝時期也注重革新政體,加強中央集權,取得了更顯著的成效。
尚書的官職創於秦代,原是少府屬吏,其任務僅僅是在殿中傳達詔令。西漢光武帝時,尚書更成為侍從近臣,職權漸重,因以宦官充任,故又名為中書。成帝時,又複尚書舊名。尚書職名雖然由來已久,但直至西漢之末,在中央政府中這一地位並不十分重要。東漢建立後,鑒於西漢末年權臣專政、外戚弄權以致王莽改換朝代的教訓,光武帝時效法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中央,光武帝削奪了在漢朝官製中“無所不統”的三公即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的職權,使其成為一種沒有實權的虛銜,而把日常政務交給尚書台處理。隨著尚書台地位的變化,其機構也得到了發展和加強。光武帝特詔尚書令、禦史中丞、司隸校尉於朝會時均專席獨坐,稱之為“三獨坐”。這表明尚書台已成為國家的法定機關,其最高長官尚書令的地位也隨之而升格。尚書令下設尚書仆射1人,尚書左右丞各1人。尚書台設六曹,每曹各置尚書一人,侍郎6人,令史3人。6曹即後來6部的起源。尚書台是皇帝專製獨裁的禦用工具。“雖置三公,事歸台閣”成為東漢時出現的我國封建官製的一大特點。
為了集中兵權,光武帝下詔廢除除邊郡以外的各郡的都尉官(武官),停止每年由郡太守和都尉召集本郡士兵舉行演習的都試製度,以免屆時發生聚眾起事;他又下令裁撤輕車、騎士、材官、樓船等軍吏,讓他們回家種地;在裁撤地方軍隊的同時,光武帝又下令大力建設中央軍隊,設立了宮殿禁衛軍南軍和京師兵北軍,統一由皇帝指揮。
漢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郡縣(國)兩級製。漢武帝時,設十三州刺史監郡,屬於臨時派遣的監察官吏,他的任務是周行郡國,刺探政情,原無固定治所。東漢承襲西漢製度,分全國為十三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其首都所屬之州,亦設司隸校尉,督察中央直轄區。東漢州刺史的權力,遠比西漢時大,除監察二千官吏之外,還有選拔官吏、直接向皇帝劾奏之權,甚至可以參與地方行政事務的管理,而且已有一定的治所和自己的衙門。這就形成內有尚書總攬朝政,外有刺史控製地方的高度集權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