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辟邪肩生雙冀,全身披健羽,頷下有須,四肢粗壯,利爪,伏臥地右座上,其昂首挺胸,大有奔騰魚躍之勢,充分表現了猛獸頸健的性格特征。其尾反卷於背上,脊背上有一圓孔,可插入其他器物。
班超征服了西域,使通往西亞各國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無阻。永元九年(公元97),班超派遣其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國(今羅馬)。甘英一行曾經到達條支(今伊拉克)的西海(波斯灣)岸。本想渡海赴羅馬,據說為安息(今伊朗)西界船人所阻,由波斯灣頭折回。甘英是我國有史以來出現於波斯灣的第一人。
班超“壯年竭忠孝於沙漠”,到了晚年,思念故土的感情與日俱增。永元十二年(公元100),他上奏和帝,請求準許他還歸故土。疏中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之語,情詞懇切,感人肺腑。朝廷接到班超奏疏,不知何故,很長時間未能回報。班超胞妹班昭(即曹大家,因嫁扶風曹壽,博學高才,和帝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以師事之,號曰大家)亦上書和帝,代兄複請,大意謂:班超在沙漠至今30年,骨肉分離,不複相識。班超年近70,衰老多病,旦暮入地;發有猝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為上捐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故敢觸死為超求哀,匄超餘年。情真意切,委婉動人。和帝覽奏,很受感動,下詔征班超回漢。班超奉詔於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八月回到洛陽,拜為射聲校尉。班超素有胸脅疾,回洛陽後病情加重,醫治無效,同年九月與世長辭,享年71歲。
班超為了開通西域南北道,遠在絕域艱苦奮鬥了30年,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奴役,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聯係。從此,著名的“絲綢之路”,再度暢通。班超為我國曆史的發展和統一做出的貢獻,將永載史冊,為後人所追思。
東漢以後,中國的曆史經過三國到了公元265年的西晉王朝。西晉的建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分裂割據的動亂局麵,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生產有所發展,生活有所改善。晉武帝時,全國上下呈現出一片中興之勢,史稱“太康之治”。晉武帝後期,其生活奢靡,好大喜功,統治日趨腐敗。到晉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大大削弱了西晉政權的統治力量,使曆史進入到一個規模更大的紛亂時代。
西晉“太康之治”的主要標誌是:
各行、各業得到振興。北方大批人口南下,帶去了數以百萬計的勞動力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使江南荒地得到大量開發,南方經濟得到長足進步。農業上興修水利,精耕細作,擴大耕地麵積,大量種植北方農作物;手工業方麵冶煉、紡織、製瓷、造紙、造船業等發展很快;商業興盛,城市繁榮,從而不僅使長江流域,而且使閩江、珠江流域都得到了開發。這時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周邊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在漢族先進生產方式影響下,逐步被同化了,各族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了。我國曆史上許多古老民族,如匈奴、烏桓、鮮卑、氐、羌、巴以及其他各種胡人,大體上都在這個時期走完了他們的曆史進程,融合到漢族中。據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的人口數字有戶246萬,人口1616萬,至太康三年,有居民377萬戶,人口2477萬。從晉武帝太康五年到太康十年,每年都有大量少數民族群眾到內地定居。此時,西晉的版圖是三國領土合起來的廣大地區,東至於海,東北至遼東和朝鮮北部,西到蔥嶺,西南到雲南地區,在曆史上是一個幅員廣袤的大帝國。
西晉初期之所以能呈現中興局麵,主要是這一時期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治國舉措:積蓄力量,擊滅東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為了盡早地使全國擺脫動亂不安的局麵,以休養生息的政策為立國之本;寬以待人,以加強統治集團的凝聚力;弘揚民族文化,保護賢能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