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滅東吳,三國歸晉
早在司馬昭執掌曹魏軍政大權之時,魏國就準備先伐蜀後滅吳。原打算滅蜀3年之後,由蜀地順流而下,水陸並進,消滅孫吳,最後統一全國。其結果是,司馬昭於公元263年滅蜀後,來不及滅吳,便於公元265年死去。司馬炎代其執掌軍政大權,旋即於當年稱帝,建立西晉王朝。統一全國的重任隻能由晉武帝司馬炎去完成了。但他因王朝初建,還需致力於安定內部,鞏固政權,沒有按照司馬昭的時間安排立即進行滅吳的戰爭。
公元269年2月,司馬炎決定伐吳,戰爭準備全麵展開。其間,由於河西走廊一帶的鮮卑族起兵反晉,奪得涼州,使司馬炎有後顧之憂,伐吳行動被迫推遲。直到公元270年,晉武帝司馬炎才派羊祜到晉吳交界地荊州進行滅吳的準備工作。
唐·閻立本·《曆代帝王像卷·司馬炎圖》
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字安世,河內溫縣人,晉朝建立者,並於280年滅掉東吳,使曆史進入一個短暫統一的時期。
羊祜是一個卓有謀略的軍事家,他是司馬炎的內弟,才能出眾,忠心耿耿,受到當時百姓的尊敬。他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並做出了一係列的戰略規劃。他分析到:雖然吳國的國力已經每況愈下,但江東依然有許多人才,而且,三國名將陸遜的兒子陸抗出任東吳對晉作戰的主帥。這個人又頗有其父的遺風,上任沒多久,就在與晉方的較量中攻城破陣,讓羊祜看到了他的軍事才能。羊祜明白自己遇上了對手,就采取相持戰略,在積極備戰的同時采取懷柔政策,安撫邊界軍民,讓東吳百姓也感受到西晉政權帶來的好處。
羊祜一方麵立即占領要害之處和膏腴之地,使吳軍在軍事與物資上匱乏,軍心不穩;另一方麵實行屯田,為日後的軍事行動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讓自己的軍心得到了穩固。另外,他采取了“以善取勝”的策略,向吳軍大施恩惠,使他們對晉產生親切感。比如他與吳人交戰時,從不搞偷襲;晉軍如果俘虜了吳人的孩子,都要再給送回去;東吳將領鄧香被俘,羊祜親解其縛。為了報答羊祜的不殺之恩,鄧香率部降晉。羊祜的這些策略可謂用心良苦。吳人慢慢對晉軍消除了敵視態度,甚至有人敬稱他為羊公,邊境也慢慢地穩定了起來。他在做著這些工作的同時,也在加緊謀劃怎樣一舉攻下東吳。可是,朝中權臣賈充等人卻從中阻撓,使司馬炎始終下不了滅吳的決心。
晉武帝·《省啟帖》
公元275年,陸抗病逝,晉軍又有了機會。羊祜向司馬炎提出討伐吳國的建議,卻又遭到賈充等人的反對。賈充是司馬炎時期的重要人物,是司馬炎最信任的大臣。他出身法學世家,頗有才幹,曾經主持修撰《泰始律》,為西晉王朝立下汗馬功勞。賈充強烈反對伐吳確實也有理由:西晉對平定東吳的確沒有必勝的把握,曹操大敗於赤壁的陰影猶在,賈充認為皇帝不該拿江山去冒險。這種極端的小心翼翼導致了行動上的患得患失,賈充成了極端的反戰派。
雖然羊祜一再請戰,但司馬炎在賈充等人的影響下總是猶豫不定。羊祜很憂憤,感歎說:“天下不如意事真是太多了。現在上天給了我們這麼好的機會,難道一定要等到錯過以後才後悔嗎?”公元277年,羊祜患了重病,臨終前他讓張華轉告司馬炎,說如今東吳帝孫皓暴戾,已經盡失江東人心,趁著這個機會攻打東吳,一定可以成功。但如果孫皓死了,下麵再有個英明能幹的人繼承他的位置,調整戰略,重新贏得江南人心,再加上長江天險,恐怕西晉就再難滅掉吳國了。最後他向朝廷推薦杜預,讓他繼續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羊祜於公元278年去世,他謀劃了近10年的攻吳,並為此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卻始終沒有等到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