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與民生息:西晉崛起與中興(1)(2 / 3)

羊祜看得沒錯,杜預果然也是個卓越的統帥。他到任後先設了一道離間計,讓孫皓換掉了頗有能力的西陵總督張政,削弱了吳軍的西線實力。幾個月後,他再次向朝廷上表要求攻吳,司馬炎又陷入了猶豫中。正在這時,益州刺史王濬也向司馬炎上書請求出兵。為了製造攻打東吳所用的戰船,王濬在幾年前就去了四川,在益州製造了大批艦船,造船時削下的木屑沿著長江順流而下漂到東吳,當地的官員猜出了西晉的戰略意圖,向孫皓報告,但吳王孫皓荒淫無度,不修國政,魚肉百姓,對有識之士提出加強沿江防務的建議不屑一顧。待晉軍驟至之時,吳國基本上沒有形成任何有效的防禦體係。

從王濬開始造船到請求出兵,前後已經有7年了。早期製造的船已經開始朽爛,70歲高齡的老將王濬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向司馬炎表示自己希望能在去世之前看到東吳的平定。在幾位得力大將的催促下,晉武帝決意大舉伐吳。

晉軍的戰略部署,基本采取了羊祜生前所製定的方案,20萬大軍分兵6路,在東西千裏的江防線上同時出擊。晉武帝派遣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自下邳向塗中進攻;安東將軍王渾自揚州向江西出橫江渡口進攻;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向武昌進攻;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進攻;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陵進攻並越過長江、湘水進入交廣;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由巴蜀順江而下,直趨建業,並詔令王濬軍過建平後受杜預指揮,到建業時受王渾調度;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坐鎮襄陽,節製各軍。賈充一貫反對伐吳,受命之時還堅持說伐吳不利,而且自稱年邁力衰,不能勝任都督之職。晉武帝說:“你若不往,我便親征。”賈充不得已才任大都督。

騎馬陶俑(兩件)

公元279年12月,正當伐吳大軍全線進擊之際,司馬督馬隆率晉軍在涼州大敗鮮卑族軍,斬殺敵酋樹機能,徹底收複了涼州。晉朝西北邊境複歸平靜,使西晉王朝可以專心致誌東向攻吳了。

杜預、王渾二軍攻吳進展順利,所向皆克。杜預遣牙門大將周旨率兵800人夜襲樂鄉以接應王濬軍,待吳軍都督孫歆出戰王濬大敗而歸時,周旨所率奇兵隨同吳軍進入城內,俘虜孫歆。杜預率軍進攻江陵,吳將伍延假意投降,被杜預識破,於是,伍延被斬殺,晉軍攻取江陵。與此同時,胡奮也攻克江安,沅、湘以南直至交、廣諸郡見晉軍破竹之勢,皆表示歸降。

王濬統率唐彬軍共7萬人,是伐吳晉軍的主力。該軍順江而下,擊破丹陽吳軍,又掃清了吳軍在長江中設置的多種障礙,於公元280年2月攻占西陵,殺死吳軍都督留憲、征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2月5日,晉軍又攻克荊門、夷道二城,夷道監督陸晏戰死。在杜預一部兵力配合下,王濬軍擊殺吳水軍都督陸景。王渾軍向橫江進攻,以求在橫江以東地區建立渡江基地。

吳主孫皓得知晉軍王濬率部正在南下,緊張萬分,即令丞相張悌指揮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率3萬人馬逆江而上應戰。至牛渚,太守沈瑩提出,晉在蜀地經營多年,所建水軍十分強大,而上流的吳軍無所戒備,恐怕抵禦不住。晉國水軍必然攻取牛渚,吳軍應當集中全力嚴陣以待,與之決一死戰,如能獲勝,晉軍的攻勢便可瓦解。現在吳軍若渡江迎戰,實在不利,一旦失敗,則大事去矣。張悌拒不采納沈瑩的建議,認為晉國的蜀兵一旦到達牛渚,吳軍眾心駭懼,不可複整。吳軍進至板橋,與晉揚州刺史周浚部相遇。沈瑩率精兵5000人三次衝擊晉軍,都以失敗而告終,不得已率兵撤退,晉將薛勝、蔣班揮師追進,張喬也從吳軍背後發起攻擊,吳軍大敗,張悌戰死,吳將孫震、沈瑩等以下7800人被斬,僅諸葛靚領數百人逃走。吳軍在板橋的慘敗,震動了吳國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