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晉武帝司馬炎還允許塞外落後民族內附,散居北部邊境各郡。從武帝太康五年到太康十年,每年都有大量少數民族群眾到內地居住。這段時間正是晉朝初建的繁榮時期,少數民族內遷與漢族雜居,逐漸由遊牧轉變為農業生產,這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是一個進步。同時,也加強了勞動力與土地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晉武帝太康年間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晉武帝時期,還對律令進行了改革,其原則是“去其苛稅,存其精約”,修成後即公之於世。新律的編纂減輕了對人民動輒獲罪的虐政。
由於實行了這些比較緩和的政策,使久經戰亂的人民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恢複了正常的經濟生活,出現了太康年間的“近孝武之末,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穀棉殷阜,幾乎家給人足……”“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的興旺景象。
弘揚文化,保護賢能
晉武帝太康年間,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經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與此同時,民族文化也得以飛速發展。
當時,盛行著一種被後人稱頌的“太康文學”,其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陸(陸機、陸雲兄弟)、二潘(潘嶽、潘尼叔侄)、三張(張載、張協、張亢兄弟)。
公元282年,洛陽的人們紛紛購買紙張,原來有一個名叫左思的文人,寫了著名的《三都賦》,人們紛紛傳抄,引起了紙張奇缺,紙價飛漲,“洛陽紙貴”從此便流傳開去。“賦”是一種文體,兼有詩歌及散文的性質,極講究文采與韻律。據說,最早的賦是戰國時荀況的《賦篇》,一般賦都寫得比較短。而左思的《三都賦》不僅辭藻優美,鏗鏘有聲,而且長達1萬多字,可謂舉世僅有。左思門第不高,母親死得早,他又是個結巴,小時學過書法、音樂和兵法,但都沒什麼成就。他的父親曾對人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現在還遠遠不及我年輕的時候。”這句話深深地刺激了左思,他從此刻苦攻讀,奮力筆耕,用了一年時間寫出了《齊都賦》,受到人們的好評。公元272年,他決心寫出《三都賦》。“三都”,即鄴、成都、建業,分別是三國鼎立時魏、蜀、吳的都城。他感到自己資料缺乏,便向朝廷提出,要求當一名管理圖書和著作事務的秘書郎。晉武帝隨即同意了,並告訴他,凡是朝廷裏收藏的有關這三個都城的圖籍和資料,他都可以隨心所欲地閱讀和查證。
杜預·《歲終帖》
在晉武帝的關照下,左思這個出身寒門之人,用了十幾年時間,終於寫出《三都賦》。這是由《蜀都賦》、《魏都賦》、《吳都賦》三篇獨立又相聯結的賦組成的。賦中有三個假設人物:東吳王孫,西蜀公子,魏國先生。通過他們相互之間的傾訴,寫出三個名都的概況、曆史、物產、風土人物和各自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麵貌。《三都賦》一問世,立即轟動整個洛陽城,它不僅在中國曆史和文學史上有著一定的地位,而且對於考證、了解三國時期的曆史狀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左思的詩也寫得非常好。著名的《嬌女詩》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後來的大詩人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的《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影響。
在西晉的文壇中,最負盛名的要算陸機,他被後人稱為“太康之英”。他的詩歌意新詞秀,講求形式的華美,以其深厚的筆力、優美的辭藻、純熟的技巧表現了一種華貴之美。這種藝術追求,極大地影響了太康文學的藝術傾向。他的《文賦》是中國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第一篇係統的創作論,對後世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君子行》中“天道夷且簡,人道險而難。休咎相乘躡,翻覆若波瀾”的詩句,被不少後來的人所引用,反映出了人們對政治環境和人生禍福無常的體會。《赴洛道中作》是陸機五言詩的傑作,其中“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頓轡倚嵩岩,側聽悲風響。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陸機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所寫的章草《平複帖》流傳至今,是書法中的珍品。另外,據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的記載,陸機還有名畫留傳於世。
西晉初年是人才輩出的時代。在文學藝術方麵,除了左思、陸機等一批文學家外,在其他領域還出現了不少傑出人物,他們對中國古代文明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