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學家皇甫謐生活在西晉太康年間,他42歲得了風濕病,半身癱瘓,長期臥床,但他博覽群書,很有才華。晉武帝多次下詔要他出來做官,但他推說有病,婉言謝絕。他在病床上開始摸索針灸,一邊攻讀醫書,一邊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經過7年苦心鑽研,他不僅治好了自己癱瘓多年的疾病,而且針灸技術越來越高,發現了不少針灸穴位,創立了自己的針灸理論,寫出了《針灸甲乙經》。此書不僅在我國醫學史上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且還流傳到國外,從公元6世紀開始,朝鮮、日本的醫生都把它奉為必讀的書籍。
地理學家裴秀是晉朝的尚書令,裴秀的舊交郝詡給他人寫了一封信,說:“尚書令裴秀是我的老相識,你如有什麼事要他幫助關照,我給你去說說,這點麵子他總會給的。”於是,有人將信作為罪證告到晉武帝麵前,說裴秀假公濟私。晉武帝為裴秀辯解說:“別人求裴秀辦事,是別人的事,裴秀怎能預先防止呢?況且假公濟私還沒有成為事實,裴秀有什麼罪呢?”不久,司隸校尉李熹又告發說:“劉尚替裴秀強占官田,裴秀有罪,應該關押!”晉武帝又給他開脫說:“強占田地罪在劉尚,為何要關押裴秀?”晉武帝的公正無私、不信讒言,使裴秀在地圖方麵做出了重要貢獻。
早在魏末,裴秀曾隨司馬昭出軍討伐諸葛誕,跑了不少地方,由於地圖有誤,吃了不少苦頭。明明地圖上似乎很近的地方,但跑了幾天也看不見影子,明明地圖上沒有山也沒有水的標記,但真到了那兒,卻冒出連綿的山岡或洶湧的河流來。尤其是宮廷珍藏的那份地圖,是幾十匹綢子製成的,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裴秀發奮鑽研,改革地圖,修正錯誤。他首先運用了簡縮的技術,用“一分為十裏,一寸為百裏”的比例尺,把那幅用幾十匹綢子做的巨圖縮畫成了《地形方丈圖》。裴秀還提出了繪製地圖的六個基本要點,即比例尺、方位、交通路線的實際距離、地勢起伏、地物形狀和傾斜緩急等。這些都是世界地圖學史上劃時代的創新,除了經緯度和等高線外,已經包括了現代化製圖的基本要素。這在自然科學不發達的1000多年之前,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韜光養晦,偏安於江南。東晉王朝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發展,出現了崛起和中興的趨勢。但到晉恭帝司馬德文執政時,南方爆發內戰,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並通過北伐樹立威望,最終取代東晉。
東晉崛起與中興的主要標誌是:
民族大融合。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不僅使地廣人稀的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勞動人手,而且也帶來了北方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同時促進了南方少數民族同漢族的同化和融合。
農業大發展。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水利事業的興修和荒蕪土地的開墾上。三國以後,中原地區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技術在南方開始得到推廣。吳時,南方已經普遍應用耦耕。與農業關係密切的水利,在東晉時也有很大發展。
冶鐵和紡織技術發達。手工業方麵,首先是江南地區的冶鐵技術有了顯著提高。除普遍使用水利鼓風爐以外,還能把生鐵與熟鐵融合在一起,反複加熱錘打,煉成質量較純的鋼鐵,既可打造刀劍,也可打製鐮刀等農具,對發展生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紡織業的發展表現為麻葛織品品種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不僅有所謂越布、香葛、細葛、南布等不同品種,而且高級織品織造極為精巧。
瓷、紙業較為輝煌。東晉時期是我國青瓷器發展的重要階段。青瓷無論在胎質、釉色、紋飾和燒製技術等方麵,都有了顯著的提高。造紙業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並增加了紙的品種。
商業和貿易發達。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商貿的興盛。江南地區眾多的河流與湖泊,為商品的流轉和航運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橫貫東西的長江是當時江南交通運輸的大動脈,處於這條大動脈上的建康不僅是當時南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都會,南貧北富的局麵開始扭轉,我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東晉之所以出現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中興趨勢,其采取的主要治國措施是:抓住時機,發展生產;對南方貴族施以寬仁政策,以緩和矛盾;采取開明措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進行北伐,以求統一;鞏固統治,削弱王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