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仁政,彌補裂痕
東晉初,北方人口南遷,而自北方來的世家大族們有了政治上的優勢後,自然索求經濟利益,良田、美宅是他們必不可少的追求目標。但江南傳統富庶地區早就“名花有主”,當地土著大地主們數代經營膏壤良田,怎肯輕易讓給這些踉蹌從北方跑來的高級難民?因此,南北士族之間的裂痕日益增大。
為了取得南北士族的支持,東晉朝廷對他們采取了寬仁政策。僑置州郡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即在南方設置已非東晉控製的北方州郡政府,也就是流亡地方政府。如僑置南兗州、南徐州於京口,僑置南豫州於蕪湖。此外,還先後僑置司、青、冀、幽、並等州,僑置的郡縣就更多了。僑置眾多的各級地方政府機構,一方麵可以為“亡官失守”的北方士族開辟廣闊的仕途,以便他們居高官,領厚祿;另一方麵,他們也可以在這些地方廣占田地,發展封建莊園經濟,奴役南渡的北方百姓。如王、謝等著名士族,在會稽一帶就占有廣大的莊園。僑置州郡的地方一般還未充分開發,江南士族勢力相對薄弱,北方士族在這些地方求田問舍,和他們的利害衝突相對少些。東晉朝廷以此緩和彼此的矛盾,使東晉政權的內部鬥爭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冷卻下來。
王敦·《蠟節帖》
吳興大族周玘在“三定江南”時被封為吳興太守,但是周氏宗族的強大武力已引起司馬睿的猜忌和恐懼。所以盡管周玘治理吳興頗有成效,卻一直得不到司馬睿的信任。同時,周玘還要承受著司馬睿心腹刁協等人輕視的壓力,這就使得他羞憤萬端,決意反抗。周玘聯合東萊大族王恢,企圖發動兵變把北方的大族趕下台,由南士取而代之。密謀不慎暴露,周玘將逃到他那裏的王恢殺掉滅口。司馬睿知道後不動聲色,下令征調周玘入建康任鎮東司馬,行至中途,又改授建武將軍、南郡太守。當周玘南行到達蕪湖時,司馬睿複命他返回建康,改任軍谘祭酒。周玘終於明白司馬睿是在故意戲弄他,憂憤而死。臨死前,他對兒子周勰講,殺死他的是掌權的北方人,並要求周勰為他報仇。
周勰不忘父誌,於公元315年,他利用吳人對司馬睿政權的不滿情緒,與徐馥通謀,以討王導、刁協為名起兵。他到處收集兵力,當地土著豪強聞訊翕然響應,孫吳的末代皇帝孫皓的族人孫弼,也起兵響應。次年正月,徐馥殺死吳興太守袁琇開始行動,周劄之子周績隨即聚眾響應徐馥。徐馥欲奉周劄為主,但遭拒絕。由於叔父反對,周勰未敢貿然動作。司馬睿聞變,準備發兵進討。王導反對用兵。他說,多發兵容易給建康造成空虛,少發兵則不易平亂,不如利用周氏家族內部矛盾,派周劄的侄子周莛去處理。周莛到達義興後,設計將從弟周績殺死,並迅速平定了事變。攝於周氏宗族在江南地區的門望和武力,司馬睿既沒有懲辦周勰,也沒有深究此事。為安撫吳人,他改任周劄為吳興太守,並提升了周莚的官職。
公元315年,杜弢所領導的流民起義軍終於被司馬睿的荊州刺史陶侃打敗。兩年前,原荊州刺史周豈頁被杜弢圍在潯水,靠時任武昌太守的陶侃的救援,才僥幸脫險。司馬睿調回周豈頁,改任陶侃主管荊州。陶侃經過與杜弢的數十次激戰之後,才逐漸占據上風。流民軍由於傷亡過重,力量不支。杜弢被迫向司馬睿請降,但遭拒絕。他複寫信給南平太守應詹乞降。在應詹的建議之下,司馬睿同意受降。但陶侃等人仍不肯停止對杜弢的攻擊,杜弢隻得再反。陶侃乘勢將其擊潰,杜弢敗死於道。不久,湘州也落入陶侃之手。
陶侃的成功,引起了王敦的嫉妒。王敦自擊滅華軼後,一直坐鎮江州,主管西線的軍事。由於部屬陶侃平定荊湘地區流民起義有功,司馬睿封王敦為鎮東大將軍、加封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之職。王敦開始自行選置刺史以下的官吏,日益驕橫跋扈。他乘陶侃在返回荊州的治所江陵之機,將陶侃扣留。王敦改任陶侃為廣州刺史,另派其從弟王虞去荊州出任刺史。但是荊州的將吏拒不接受王虞,而要求陶侃返回。王敦欲殺死陶侃,但顧慮與陶侃有姻親關係的豫章太守周訪幹涉,故終未動手。陶侃被迫赴廣州。到任後,他再一次顯示出自己的政治才能,使那裏長期動亂的局麵迅速得到安定,切實鞏固了江東政權對這一地區的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