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強幹弱枝:宋朝崛起與中興(1)(2 / 3)

在全國軍隊的布防上,宋太祖也是經過精心考慮的。當時全部兵士有22萬,有10萬駐紮京師,10多萬分別駐紮各道。這樣京師的兵力可以控製外道,防止外道發生兵變。而各道的兵力總和又同京師相等,這樣就防止了京師駐軍的騷亂,“內外相維”、互相牽製。在京師布兵也是這樣,京城內有親衛諸兵,城外是“諸營列峙相望”,城內的兵和城外的兵力又基本相等,也形成互相牽製之勢。這就有力地防止了軍事將領禍亂中央的現象產生。

荒年養饑兵,是宋太祖在養兵方麵的獨創。宋初軍隊兵士是向民間招募的,尤為特殊的是宋太祖除了及時補充兵員外,遇有荒災凶年,更是大量招募饑民當兵。宋太祖的這種做法使社會上的動亂因素大大減少,防止了饑民的反抗,從而穩定了王朝的統治。這樣的募兵製度,後來一直成為宋朝統治者的傳統政策。

北宋用具,主要用於鋤地,這種農具在當時的應用十分廣泛。

由於宋太祖在軍事製度方麵采取了以上措施,成功地防止了驕兵悍將對皇權的顛覆活動。

責之既嚴,待之亦優

五代以來軍隊中的惡習之一,就是“兵驕而逐帥”。從後周軍隊脫胎而來的宋軍自然也沾染了這種惡習。宋太祖趙匡胤在調整了高級將領的指揮職務後,便以很大精力來訓練部隊和整肅軍紀。其方略可概括為八個字:責之既嚴,待之亦優。

自公元962年開始,趙匡胤“便常在講武殿上,校閱禁兵操演。兵士們演習的時候,‘刻木為箭鏃,裹以氈罽,命強者兩兩相射,避即捶之,取其不避者。又以木梃為馬撾,施韋鞘俾馳騎相擊,取其優勝者,各分等級以遷隸之,自是師旅皆精銳。’”。作為皇帝,能夠經常做到督訓軍隊,並且如此嚴格,在曆代皇帝中是十分罕見的。

整肅軍紀,賞罰分明,這是趙匡胤治軍的又一大特色。他對有功、忠誠的將士不惜重本大加獎賞,給以升擢。一些優秀的軍校可直接升遷為團練使。每次閱武,發現武藝高強者便優予轉資,有的還能“封敘父母妻子”。三年一次大祭祀、端午和冬至等節令,總有賞賜、特支。出外戍邊,增加月俸外,還分發各種物品。戍邊回來,趙匡胤親自接見,設宴慰勞。

對於觸犯軍紀者,趙匡胤的處罰是嚴酷無情的,即便是為將者也不能幸免。宋軍中不準穿著繪彩之類的衣服,違者處以笞責。有軍士在作戰中畏縮不前,趙匡胤親自用劍在其皮笠上作一記號,待收兵後一一查驗,被查出有記號的人一並斬首,從此士卒莫敢不盡死。公元971年冬季,禁軍川班內殿直每人多領賞5000錢,聚眾喧嘩。趙匡胤當場下令斬首40多人,軍官分別杖責黜降,並解散了川班內殿直。公元960年,將軍罕儒遭北漢軍襲擊,尤捷指揮石進德坐視不救,致使罕儒軍全軍覆沒,趙匡胤將石進德軍的29員將領全部處以死刑。

為了籠絡民心,趙匡胤十分重視約束部隊。大軍每次出征,他都要告誡將領:行營所至,毋得焚蕩廬舍,毆掠吏民,開發丘墳,剪伐桑柘,違者以軍法從事。滅南唐前,太祖趙匡胤對領兵元帥曹彬千叮萬囑:“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城陷之日,慎無殺戮”,並下令:“副將以下,不用命者斬之!”曹彬牢記太祖的教誨,軍紀嚴明,不侵百姓,從而得以迅速滅亡南唐。

趙匡胤治軍之嚴,成效之大,連敵將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南唐大將皇甫暉受重傷被俘,他在臨終前對趙匡胤說,不是臣不忠於南唐皇帝,隻是因為兩軍士卒的勇怯懸殊太大。臣過去多次與契丹軍作戰,從來沒有見到像宋軍這樣的精兵。的確,在諸侯軍林立的五代十國末期,宋軍能一枝獨秀,所向披靡,靠的就是眾誌成城,齊整威武,有強大的戰鬥力。這表明趙匡胤的治軍方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削弱相權,官不久任

宰相在封建社會中央集權製的政府機構裏,是一人之下而萬人之上的,他統率百官,總掌政務,權傾朝野。相權過重,往往對皇權造成一種威脅。因此,曆代帝王總是采取手段,削弱宰相的權力。為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宋初統治集團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設置副相削弱宰相權。即在宰相之外,又設置一個參知政事,即相當於副宰相。開始時參知政事隻是一個陪襯,並沒有什麼權力,不用押班、知印,也不設政事堂。後來太祖見宰相趙普專權過重,開始給副相以押班、知印、升政事堂的權力,與宰相輪流充任,使副相地位大大提高。與此同時,宋太祖又采取靈活方式,降低宰相的待遇。在他剛登皇位時,宰相上殿奏事,太祖都讓座獻茶,商談國事。後來宰相範質上殿奏事,太祖照例賜座,可開始奏事時,太祖說:“我最近眼睛有些昏沉,請把奏章拿近來我看。”範質便離開自己座位,走近太祖,太祖暗中吩咐宦官,把宰相的座位撤去。從此以後宰相見,也隻能站著和皇帝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