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棄牧從耕:元朝崛起與中興(3)(3 / 3)

在窩闊台擔任汗位時,忽必烈的母親勇敢地承擔起家庭以及統率部隊的重任。為了使忽必烈繼承其祖父的遺誌,她把目光轉向中原文化,經常邀請學識淵博的儒士到漠北,以期通過漢族文化教育增長兒子的智慧。這讓忽必烈從這時起便與其他王子有了不同之處。

由於當時戰亂,有大批的知識分子北上,再加上忽必烈對中原儒士的征召,所以,在他周圍很快就有了一些有才能的人,忽必烈經常向他們請教為治之道,這使他的思想比其他王族的兄弟們更勝了一籌。他對納才的確費了很多的心思,也會虛心地向別人請教,這在當時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有一次,忽必烈問海雲禪師:“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嗎?”海雲告訴他:“應當尋求天下大賢碩儒,向他們請教古今興衰的道理。”在與海雲和尚交談的過程中,忽必烈發現他帶來的弟子子聰非常精明。臨走時,忽必烈留下了他,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輔佐忽必烈成就帝業、並受命建大都(今北京)的肱股之臣劉秉忠。接著,他又請到了通曉蒙古文的南宋大儒趙璧、原金朝狀元王鶚、名賢張德輝、宿儒姚樞等很多漢族的能人智士。在這些人的熏陶下,忽必烈的經世之道也迅速成熟了起來。

公元1251年6月,忽必烈之兄蒙哥繼承汗位。為了把權力確保在拖雷係家族手中,蒙哥即位之後即將漠南漢地軍國政事全部委托給忽必烈掌管。

忽必烈先是受命建立了金蓮川幕府。在漠南漢地,忽必烈更是公開“尊儒攬士”,他的幕僚中既有文土,又有武將,組成了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智囊集團。而且,忽必烈還依照漢法治理,不久就使漠南漢地的經濟、社會秩序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這片地區成了戰亂中相對穩定的地方,這也為他日後攻打大理和四川提供了基礎。

1252年正月,忽必烈又經蒙哥批準,整頓汴京(今河南開封),消滅軍閥和當地的暴政,使汴京成了又一塊和平之地。後來他又接受了蒙哥的關中封地,發展生產,實行經濟改革,大大改善了當地人的生活水平,也為自己的政績寫下了燦爛的一頁。忽必烈自掌管漠南漢地以來,扭轉了一直以來“漢地不治”的情況,他所實行的一係列措施,讓中原地區得到了初步的治理。他自從接受了漠南漢地以來,10年間已經成了諸王之首。在中原漢族地主階級心目中,他是一個能夠維護他們利益的新的代表人物。這讓忽必烈在中原有了一定的支持係統。

忽必烈一邊積蓄著自己的治世方略的同時,一邊不斷地建設著自己的封地。此時,他又建立起新城開平府,作為自己在漠南地區的統治中心,他在諸王中威望日隆,蒙哥也對他越來越重視。

在蒙古當時的政治環境中,要想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能征善戰是不可缺少的。忽必烈當然也明白這一道理。於是,他向蒙哥建議,要征服久攻不下的南宋,需要先征服大理,然後從西南向北進攻,兩麵夾擊,迫使南宋投降。蒙哥於是把征服大理的任務交給了他。

不久後,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的藩王忽必烈率軍出發,他進軍的目的地是雲南的大理國(今雲南和四川西南部)。經過兩個月的急行,蒙古軍到達忒剌(今四川鬆藩),稍事休整。忽必烈將大軍分為二路,由兀良合台、阿術率西路軍由旦當(今麗江北部)進發,也隻烈、抄合率東路軍由白蠻進發,忽必烈率領主力為中路軍。

忽必烈軍隊在過大渡河時,戰士們有點膽怯,這對習慣了北方草原征戰的人來說的確是個難題。不過,忽必烈很會激勵人,他說:“來自草原的士兵們!麵對從未見過的湍急河流,我們隻能衝過去!成吉思汗的子孫是永遠不可戰勝的!”來自北方草原的戰士一聽主帥如此說,便也紛紛地過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