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棄牧從耕:元朝崛起與中興(4)(1 / 3)

公元1253年冬天,忽必烈的三路大軍都已抵達大理國邊境。忽必烈的謀士姚樞和劉秉忠向忽必烈進言道:“自古以來,征戰總是先禮後兵,使我軍士氣旺盛,後能一戰而勝,假若能議和,我軍兵不血刃,可以自然進入,如果議和不成,給我軍以交戰之口實,再發兵攻城亦不遲。”於是,忽必烈派遣使臣前往大理國招降。大理國國王一見蒙古軍的英勇,覺得自己抵抗也是徒勞的,於是,同意講和。不過,大理國掌握實權的高祥、高和兄弟主張堅決抵抗。

第二年年初,蒙古軍見大理國的抵抗派仍然頑固堅持,於是發起總攻,大理軍隊哪裏是蒙古軍的對手,不幾日,蒙古軍攻破龍首關(上關),抵抗派首領高和戰死。接著蒙古軍圍攻大理城。破城之日,大理國王和高祥倉皇出逃。

忽必烈進入大理城後,馬上傳令姚樞書寫了十幾份《禁殺令》告示,公布於大街小巷,使戰後的大理城民心安定,秩序井然。接著忽必烈又一鼓作氣親率蒙古軍攻破龍尾關(下關),斬殺了高祥,大理國王免於一死,押往和林,接受蒙哥大汗招安。至此,大理國滅亡,忽必烈也因此積累了人生第一次的赫赫戰功。

忽必烈滅亡大理而建立的戰功,讓他擁有了足以傲視草原群雄的資本,不過,也遭到了部分蒙古諸王和貴族們的嫉妒。於是有關忽必烈的流言此起彼伏。一些大臣在蒙哥麵前挑撥說“忽必烈贏得了中原的人心”,指責“忽必烈王府的人經常擅權,奸利營私”等。說的人多了,蒙哥也對忽必烈產生了猜疑,於是他借口忽必烈剛打完仗、需要休息等,意圖讓忽必烈交出兵權。同時,蒙哥又派近臣阿蘭答爾、劉玉磁等人以核實錢糧稅收之名,對忽必烈進行調查。阿蘭答爾乘機羅列42條罪狀,將忽必烈管轄下的大小官員都列在其中,忽必烈麵臨著人生中一次最嚴重的挑戰,岌岌可危。

忽必烈得知此事後,傷心之餘也頗為驚悸。他對謀臣說:“大汗此次不是調查,而是要針對我,你們看該如何是好!”姚樞等人勸道:“自古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今您政績功高蓋世,嫉妒小人必在大汗麵前讒言陷害。事已如此,不如將親屬送往大汗處作為人質,並親自麵見大汗,表示沒有反心,才可避免大汗的懷疑。”忽必烈想想也覺得沒有其他路可以選擇,隻好點頭同意。

幾天後,忽必烈帶著妻子和幾個兒子來到漠北的和林,表明自己並無二誌。這年11月,他又親自去謁見蒙哥。兩人相見之時,蒙哥消除了些許疑慮,這樣,忽必烈以謙恭忍讓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不測之禍。不過,蒙哥並沒有完全消除對他的懷疑,忽必烈設在陝西等地的機構還是被撤銷,他的兵權也被削去,他也因有足疾為由被勒令回家休養。

至此,忽必烈如果再沒有機會的話,也許他就不會再有後來成為帝王的契機。不過,英雄人物如果有能力的話,早晚都會在曆史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就在忽必烈解職閑居期間,一場大規模的攻打南宋王朝的戰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公元1258年8月,大蒙古國三路大軍包抄南宋王朝。戰爭初始,三路大軍進展頗為順利,但後來東路軍由於紀律渙散而遭到挫折。大汗撤了東路軍主將之職,準備另外挑選新的主將。

忽必烈聽到消息以後,覺得這正是一個天賜良機。於是,立刻寫了一封信派人迅速送到大汗手中。幾天後,大汗任命忽必烈為東路軍主將,要他繼續南向鄂州(今武昌)進發。於是,忽必烈重新走上了曆史的舞台,而且,這一契機更成了他後來登上了大汗之位的關鍵。

忽必烈接到命令後,立刻領兵渡過了淮河,攻占了黃陂,順利來到長江北岸,與鄂州城僅有一江之隔。如果鄂州被克,東路軍的戰役行動就可以順利完成。

然而,正在這關鍵之時,親率西路軍的蒙哥大汗在攻打釣魚城的戰鬥中被石炮擊中,不久便死去。這樣西路軍隻好北撤。接到了蒙哥大汗去世消息的忽必烈,立刻擺起香案,向西邊叩頭表示:一定要拿下鄂州城,為死去的大汗報仇!然而事情的發展變化是難以預料的,當忽必烈在鄂州城下艱苦征戰時,遠在漠北的後方又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這個消息讓忽必烈立刻放棄攻鄂州,調頭北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