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棄牧從耕:元朝崛起與中興(4)(2 / 3)

那麼,是什麼讓忽必烈如此匆忙地掉轉大軍呢?

原來,蒙哥死時,阿裏不哥奉命留守和林,管理留守的軍隊。在政治上有著十分優越地位的他,迅速取得了皇後以及蒙哥兒子們的支持,意欲繼承蒙哥的汗位。他命令脫裏赤為斷事官,統兵漠南,又派阿蘭答爾發兵於漠北,力圖阻止對他有威脅的忽必烈。忽必烈的妻子察必一方麵拖延阿裏不哥奪權時間,一麵寫信要忽必烈馬上回來。忽必烈接信以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匆匆結束對南宋的這次鄂州戰役,以便回北方去爭奪大汗位置。

忽必烈首先遣軍去迎接蒙哥的靈車,接收大汗的寶璽。恰在此時,賈似道得知蒙哥大汗死去的消息,便遣宋京去和忽必烈秘密談判,言明隻要忽必烈撤軍,雙方將以長江為界,南宋每年納銀20萬兩、絹20萬匹給蒙古。忽必烈當即同意,隨後隻留少數人馬退守長江北岸,自己則帶兵北去爭奪汗位。另外,他還派輕騎兵趕到燕京,防止阿裏不哥的勢力南下。

公元1259年年底,忽必烈抵達開平,他先遣散阿裏不哥的軍隊,將燕京控製在自己手中。然後派廉希憲前往遭蒙哥大汗貶斥的塔察兒處,饋贈一份厚禮給他,讓他擁戴自己。在塔察兒的帶動下,許多藩王和勳貴都倒向忽必烈一邊。另外,忽必烈接受儒家學說,使得大批漢族官僚支持他。但形勢對阿裏不哥還是極為有利的,他是拖雷正妻生的幼子,又據守和林,控製大蒙古國本土。按蒙古慣例,幼子總是有優先作為繼承者的權利,因而受到漠北傳統貴族的支持。

麵對錯綜複雜的形勢,忽必烈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他的謀士廉希憲出了個主意:“按通常習俗,阿裏不哥雖有繼承大汗的可能;但大蒙古國今天還是無主國,不妨趁其還在猶豫彷徨之時,憑借中原財力、物力及各藩王顯貴的支持,早日登基。此事一旦成了事實,阿裏不哥就被動了。”忽必烈毫不掩飾地說:“真乃天助我也,登基之後,你當為開國元勳!”

幾天之後,一個稱之為忽鄰勒塔的選舉大汗大會,在忽必烈的主持下召開。在會上,塔察兒首先提議,由忽必烈繼承大汗位,忽必烈則假意推辭。其餘到會藩王及大臣們奉表勸進,聲淚俱下,力陳理由。忽必烈說:“事到今日,隻好如此吧。”於是,3月24日忽必烈正式繼承大汗位。阿裏不哥聽到忽必烈自立汗位以後,也於5月糾集一部分力量在按坦(今阿爾泰山)自稱奉遺詔繼承汗位。

元代八思巴字“大元通寶”

銅錢。元朝曾禁止使用銅錢,至大三年(1310)才又恢複銅錢流通。

一個國家兩個大汗,解決的方法隻能是武力。公元1260年冬,忽必烈親征和林。阿裏不哥不敢抵抗,逃至謙州。第二年秋,阿裏不哥返回和林,偽裝願意歸順,卻又突然襲擊,占領和林之後南下,被忽必烈擊敗。由於阿裏不哥多次戰敗,支持他的諸王紛紛向忽必烈投降,加上連年饑荒,阿裏不哥不得不於公元1264年向忽必烈投降。不久,阿裏不哥在憂鬱中死去。

這場汗位之爭雖然在忽必烈兄弟之間進行,但實質卻是保守勢力與革新勢力之爭。忽必烈是革新勢力的代表,敢於“附合漢法”,依照唐宋政治製度改革原有的政治機構,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大力提拔漢人充實到新的官僚機構中來,表現出積極進取的政治家的胸懷。內戰結束以後,漠北與中原地區連成一片,大蒙古國走上了一個新的起點,他提出了“祖達變通”的建國方針,附合漢法,建立一個與中原經濟基礎大體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封建專製國家,從而為集中力量消滅南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下詔改中統五年為至正元年。1271年11月,忽必烈又宣布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元王朝的開始。與此同時,又將中都更名為大都。從此,今天的北京城就成為了元王朝的都城。大蒙古國向元王朝的過渡基本完成,忽必烈以元王朝開國皇帝的身份出現在世界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