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史》中,史學家對忽必烈的評價是:“世祖度量弘廣,知人善任,信用儒術,能以夏變夷,立經陳紀,所以為一代之製者,規模宏遠矣。”忽必烈有強烈一統天下的政治抱負,大膽突破了民族界限,敢於提拔漢人和起用南人,對本地的蒙古貴族和色目人棄而不用,從而建立起比漢王朝、唐王朝的疆域還要廣闊的國家,他的功績是不可否認的。從中華民族發展史全過程來說,從忽必烈的治國方略和管理才能上看,他都不愧是一位積極進取的政治家。
當然,作為一個曆史人物,尤其是作為一個蒙古族出身的封建軍事帝國皇帝,忽必烈自然有其曆史的、階級的以及民族上的局限性。在位35年中,忽必烈發動了對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侵略戰爭;在國內繼續實行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政策;他還繼承了蒙古貴族分地封戶的傳統,對舊貴族實行了許多讓步政策,保留了大量落後的、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蒙古舊製;多次刮籍匠戶,搜刮馬匹,加強了勞動人民對封建國家和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造成了對生產力的破壞,使中原、江南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係狀況較宋朝有一定程度的倒退;他還崇信僧道,大肆揮霍、賞賜,給人民帶來十分沉重的負擔等等。
列寧指出:“判斷曆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曆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縱觀700年前忽必烈所處的整個曆史時代,考察他一生的活動,全麵分析他比他的前輩們所提供的“新的東西”,我們可以說:忽必烈的曆史功績是巨大的,也有資格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曆史上一個值得肯定的傑出的政治家而載入史冊。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紅巾軍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至仁宗、宣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比較繁榮,社會大踏步前進。至英宗朱祁鎮時期,明王朝的統治已逐漸走向衰敗。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大明王朝滅亡。
明朝崛起和中興的主要標誌是:
農業和商業有較大發展。耕地總麵積780多萬頃,此水平即使是到了後來的康乾盛世都沒有被打破。當時歐洲的傳教士是這樣形容明朝的:中國的耕地像花園一樣井井有條,沒有一塊荒地,中國產的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美。
明代的醫學取得了較大進步。有代表性的是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本書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礦業先進。當時礦產量占世界第一,鐵產量是宋朝時期的兩倍(萬曆年間達9000多噸),冶金工業極其發達,在明朝之後的兩百多年間,世界上沒有任何國家破這個紀錄。白銀占有量世界第一。
軍隊數量世界最龐大。在明初,有200萬官兵駐紮在全國各地,就算把整個歐洲的軍隊加起來也不如中國多。
明朝船隻總噸位世界最大。鄭和下西洋時所乘之船船長150米,寬30多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除此外,鄭和的船隊還有200多艘平均長度達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葉,中國的水師可以控製整個南太平洋。
服務業悄然興起。據記載,明朝的中原幾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旅店、飯館、理發等服務業,在北京從事服務業的工作者保守估計就有近兩萬人。
明朝的國土防禦較前更為完備。明朝的國土麵積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900萬平方公裏左右,在當時是國土麵積最大的國家。明朝當時在各關口、要地都修築了防禦工事,明長城是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上排第二長的防禦工事,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牆保護。
明成祖時期采取的主要治國方略是:消除藩權,解決藩王擁兵過重對中央皇權所造成的威脅;遣使西洋,友好鄰國,加強交流;親征大漠,促進民族融合;采取休養生息的方針,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