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威德並施:明朝崛起與中興(1)(1 / 3)

消除藩權,遷都北京

明朝建立之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諸皇子為王,用他們“屏藩王室”。朱元璋共有26子,除了第9子和第26子早早逝世外,他先後分封24個兒子為王,使之出鎮全國各地。如燕王朱棣鎮守北平,寧王朱權鎮守大寧,穀王朱橞鎮守宣府,遼王朱植鎮守廣寧,代王朱桂鎮守大同,晉王朱鎮守太原,慶王朱寘鎮守寧夏,秦王朱樉鎮守西安,肅王朱楧鎮守甘州,稱為“守邊”九王。其他諸王分駐內地。為了使諸王發揮作用,朱元璋規定各王府均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共三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萬人。在諸王中,燕王朱棣權力尤高,如中央派來的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均受其節製,甚至朱元璋特許燕王軍中小事可自行處理,大事才需奏聞朝廷。

為防朝廷中奸臣篡位,朱元璋規定諸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必要時可以奉天子密詔領兵征討。為防止諸王跋扈難製,朱元璋又允許以後皇帝在必要時可以下令“削藩”。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朱標早逝,由朱標之子朱允炆即皇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

朱允炆感覺諸王在各地擁兵,對自己威脅很大,即著手推行削藩政策。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自北平率師南下,向京師進軍,於是爆發了一場長達4年的爭奪皇位的內戰。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從朱允炆手中奪取皇權,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是為明成祖。

朱元璋書《教說大將軍》(局部)

明成祖自然深知藩王擁兵過重對中央皇權所造成的威脅,以“靖難”為戒,積極進行削藩。為掩人耳目,穩定當時的局勢,朱棣曾一度恢複了周、齊、代、岷四位親王的封藩。但幾個月之後,他就尋找罪名,首先削奪了代王和岷王的護衛軍隊,接著他又將齊王廢為庶人。公元1412年,遼王的護衛軍隊被削除;擁有護衛軍隊最多的寧王,也於公元1404年被改封南昌。寧王到達南昌之後,有人告發他“巫蠱誹謗”之罪。朱棣派密探去偵查,寧王聽後,以韜晦為計,大興土木,建築華麗宮廷。整天躲在宮中,鼓琴讀書,不聞政事,總算保住了性命。公元1420年,周王被指控企圖謀反。朱棣召他入京,把揭發他的紙狀拿給他看。周王慌忙跪下請罪,並主動獻出了自己的護衛兵。

削藩促成“靖難”,“靖難”之後再實行削藩。這樣經過幾年的反複較量,威脅最大的幾位藩王的護衛軍幾乎全部都被解除了,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使國家統一的基礎更為堅實牢固。

明王朝建立後,關於建都的問題,太祖朱元璋一直都在考慮。南宋偏安早已成為曆史的教訓,可是朱元璋起家於南京,他又不願意以亡元的大都北平(今北京地區)為都。明統一全國後,主要的威脅仍然來自漠北蒙古的北元,如果北元蒙古軍南侵,在南京指揮作戰就會有鞭長莫及之感。為了對付北元的威脅,朱元璋便派重兵駐守,遍設衛所,並派他的四子朱棣就藩於北平,以節製諸軍,作為屏障。

北平是遼、金、元三朝都城,形勢雄偉,左環渤海,右擁太行,南控江淮,北連朔漠,足以“控四夷創天下”,於當時抵禦北元蒙古勢力的威脅,在軍事上指揮調度極為有利。同時可以進一步控製東北地區,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北平又是明成祖朱棣的隆興之地,自被封藩燕王之後,朱棣精心經營此地20餘年,使此地擁有了雄厚的政治、軍事實力及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因此,明成祖朱棣早欲遷都北平。於公元1403年,他欽定北平為北京,並著手組織力量修浚京杭大運河,以溝通北京與南方各地的聯係。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籌建北京宮殿,並重新改造北平舊城。從全國抽調各類工匠、民夫齊集北京,修建京城。修建方案分內城、皇城、紫禁城,內城取元大都南部,皇城在元城舊址,紫禁城元宮已被拆除,等待新建,工程極為艱巨浩繁,公元1420年工程竣工。就在這一年,明成祖朱棣以遷都北京詔天下。遷都完成後,明成祖朱棣即以南京為留都,北京改稱京師,並稱南北兩直隸。這樣南京除了沒有皇帝外,其他各種官僚機構的設置和首都北京幾乎完全一樣。朱棣任命自己的親信駐守留都,掌管著南京的一切留守、防護事務。

友好邦交,遣使西洋

明朝繼承了曆代中外交往的良好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建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便采取了招徠、懷柔遠人的政策,派遣使節到朝鮮、日本、安南、占城、琉球、爪哇、暹羅及西亞諸國,向各國宣布明朝的建立,並表達了希望與各國團結友好、共享太平的願望。在朱元璋和明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許多國家紛紛遣使來到中國,進貢以示友好。朱元璋則厚往薄來,使朝貢國家獲利甚豐。然而,明初與外國的交往,隻是官方往來與官方貿易。太祖朱元璋一直嚴厲海禁,屢屢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排斥與外國間的民間交往,這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明代對外交往的範圍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