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威德並施:明朝崛起與中興(1)(2 / 3)

明朝大將常遇春在進攻衢州時曾使用過這種高層攻城車。

朱棣即位後,一改太祖時期的海禁政策,廣泛開展對外國的聯係。在他即位的當年,就恢複了浙江、福建、廣東三個專門管理對外貿易事務的市舶提舉司。為接待外國使臣,朱棣還特地在京城修建了一座會同館,並在各市舶提舉司設立驛館。明成祖繼續實行了明太祖時的厚往薄來政策,對於入明朝貢的外人,除了給予賞賜、高價收買其攜帶貨物外,還常賜給酒肉、糧食、衣物等,並時時設宴款待。對於外人攜帶的貨物,經常免於征稅。明成祖的這種厚往薄來政策,不僅僅是為了揚國威於四方,更是為了要將中華民族的文明傳播於海外,並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加強與海外各國的文化聯係。

在明成祖寬泛的對外政策下,“四夷慕聖德而率來”,對外交往的趨勢大大超過了明初。當時,前來朝貢的國家和地區多達30餘個,渤泥、蘇祿、滿剌加等國的國王甚至也不遠萬裏來到中國。會同館內有時接待外人竟達萬人之多;四夷館內設10館:韃靼館、女真館、西番館、西天館、回回館、百夷館、高昌館、緬甸館、八百館和暹羅館。這種外交盛況是古代中外交往史上絕無僅有的。

在招徠外人進入明朝的同時,明成祖也大量地派遣使節到各國出訪,其中最為著名的使節便是鄭和。

鄭和是明朝初年雲南昆陽回族人,原姓馬。公元1382年,朱元璋派沐英等出兵雲南,平定了西南。在這戰亂的年頭,孩童時期的鄭和失去了父親。他12歲被明軍俘獲至軍營。鄭和輾轉入宮做了太監,不久就被分到北平服侍燕王朱棣。朱棣自北平“靖難”發兵到南京奪取帝位期間,鄭和一直跟隨其作戰,並建有奇功,被賜姓鄭,升為內官監太監。鄭和原信仰伊斯蘭教,後來又信奉佛教,成為佛門弟子。佛家以佛、法、僧為三寶,因此,又稱鄭和為“三寶太監”。

明朝時以婆羅州為界,婆羅州以西稱“西洋”,以東稱“東洋”。鄭和出使的“西洋”一帶,信奉佛教、回教的人很多,如南亞、中亞、西亞地區,很多人信奉伊斯蘭教,特別是阿拉伯地區更是伊斯蘭教的世界,而東南亞一帶,佛教徒則占居民的90%以上。鄭和作為一個特殊的信奉回、佛兩教的人物,出使這些國家,具有無可替代的便利條件,這使得鄭和成為當時最佳的出使人選。

鄭和繼承父祖遺風,機智敏捷,能言善辯,富有外交才能和犧牲精神。他不辱使命,欣然接受朱棣的任命,同朱棣一起開始了出訪的籌備工作。他派人到南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廣等地督造各種船隻。其中有載重量為1000噸的大寶船,有運輸馬的馬船、運糧的糧船、運兵的坐船、作戰的戰船等。同時,朱棣從各地征調了大批航海專業人員,包括觀測天文氣象的“陰陽官”,掌管羅盤針的“火長”,外國領航人員的“番火長”,掌舵的“舵工”,擔任翻譯的“通事”,辦理對外交涉的“行人”,管理水手的“管帶”和護衛的將士等,組成了一支龐大的遠航隊伍。

公元1405年7月,明成祖朱棣任命鄭和為欽差正使,宦官王景弘被任命為副使,通使西洋。鄭和率領27800多人的遠航隊伍,帶著大量的絲織品、瓷器、鐵器、布帛和充足的口糧、日用品等,分乘62艘寶船、700艘馬船、240艘糧船、300艘坐船和180艘戰船,自劉家港集合起航。遠航的隊伍到福建長樂後,借海上信風之助,由閩江口五虎門揚帆出洋,馳向浩瀚的南海。

鄭和的船隊首航直抵占城,然後往南到達爪哇、舊港、蘇門答臘,再往西航行到滿剌加、古裏等國。第二年夏天,在西北信風又刮起來的時候,遠征的船隊順風返航,勝利回到了祖國。

自此之後,鄭和曆經永樂、洪熙、宣德三朝,先後29年,7次下西洋,行蹤遍及今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等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劈風斬浪、曆盡艱辛,每到一個國家都按照朱棣的命令,以明朝使節的身份,向當地的國王或首腦贈送皇帝朱棣的禮品,表示建立邦交、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的誠意,並邀請他來中國訪問。他們同當地官府進行貿易,從各國收購了許多如象牙、寶石、珍珠、珊瑚、香料等物品,受到當地人們的熱情歡迎,人們稱大明船隊為“寶船”。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許多國家的國王、首腦或使臣,紛紛來到中國訪問,建立了邦交和貿易關係。中國到東南亞去的僑民也迅速增加,他們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為南洋的開發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鄭和遠航西洋,不但大大促進了我國和亞洲、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豐富了中國人民的世界知識,而且把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威德並施,加強團結

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為我國滿族人民的祖先。在秦以前女真叫肅慎,隋唐又叫靺鞨,遼時稱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