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威德並施:明朝崛起與中興(1)(3 / 3)

明初,女真分為三大部: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海西女真分布在鬆花江流域;“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龍江和庫頁島等地。明繼元統治女真地區之後,采取了一係列積極經營開發的措施,使得明王朝與女真的關係進一步加強。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明朝在東北的勢力最遠隻達到鬆花江、牡丹江及牙蘭河一帶。

至明成祖朱棣時,於公元1403年,即派邢樞等使臣前往奴兒幹地區詔諭。女真各部的首領相繼歸附,甚至連一些元朝故臣也入京,進貢馬匹。對此,朱棣曾下令,在開原設立馬市,同海西、建州兩部進行交易。同時,發給女真酋長許可證,每年都可到指定的地點做買賣。對於前來參加馬市貿易的女真族首領,明政府對其賞以豬羊酒席,以資鼓勵。因此,在整個永樂朝,女真族都按時入貢,奉職唯謹。明朝有所征調,每調必赴。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自明太祖朱元璋在遼陽建立遼東都指揮使司後,明成祖朱棣又下令設立了奴兒幹都司,並在當地先後設置了370衛、20所,任命當地部族酋長擔任衛所官員,且代代承襲。建州衛指揮阿哈出還以軍功被朱棣賜漢名李思誠,其兄弟子侄也一個個賜與了官職。

為了便利運輸軍需、貢賦物品和傳遞公文,朱棣下令在元代驛站的基礎上,擴建、新建驛站,延長或新辟線路。當時從遼東通往東北各地區有6條交通幹線,開原為6條幹線的起點。這些幹線東至朝鮮,西達今蒙古,東北抵達滿涇站,西北通向今滿洲裏以北,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下令在鬆花江畔的吉林建造船廠,擔負造船運糧任務。奴兒幹都司設置後,宦官亦失哈等人曾多次奉命到此地,對當地少數民族進行宣諭撫慰。公元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兒幹時,在都司城的西南,黑龍江恒滾河口對岸的山上建永寧寺,記述設置奴兒幹都司的經過和亦失哈等屢次宣諭鎮撫其地的情況。

明成祖同女真族發展相互友好的民族關係的同時,不斷加強同西藏人民的聯係修好,采取建驛道、製定新的僧官製度和設立茶馬司等措施,發展漢藏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交流。

對西南少數民族,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首先派兵平定內亂,削弱當地土司的勢力。接著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直屬明朝中央管轄,西南地區人民與漢民族和睦相處,友好往來。

對西域的管理,朱棣也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永樂元年即公元1403年,朱棣派遣亦卜剌金等使臣前往西域詔諭。當年11月,哈密王安克帖木兒派人入京貢馬,歸附明朝,朱棣敕封他為忠順王。當時居住在哈密北方的韃靼鬼力赤可汗,企圖重新恢複蒙古貴族對西域的統治,聚集兵力,從西北方向包圍明朝,並派人毒死了忠順王安克帖木兒。

朱棣聞訊後,即派使臣前往哈密祭悼安克帖木兒,並將在自己身邊長大的脫脫送回西域。脫脫是安克帖木兒的侄兒,朱棣讓他承襲忠順王的爵位。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春,回歸襲爵的脫脫竟遭自己祖母的驅逐。朱棣針鋒相對,下令哈密頭目接回脫脫,並設立哈密衛,派內地漢族官員周安、劉行等去哈密輔佐脫脫執政。後來,朱棣又派使臣出使西域各地,並先後在西北地區設立關西7衛,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控製,促進了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友好交往。

禦駕親征,保疆安民

明初,蒙古已經分裂為兀良哈、韃靼和瓦剌三部。韃靼部以和林為中心,活動在鄂嫩河、克魯倫河流域以及貝加爾湖以南地區,勢力最強,是明朝廷的主要威脅。瓦剌部主要駐牧地在科布多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及其以南的準噶爾盆地附近。兀良哈部活動在蒙古草原東部地區。在這三部蒙古割據勢力中,兀良哈部內部比較穩定,於明太祖時歸附於明政府。韃靼與瓦剌之間不合,經常進行爭鬥,同時又不斷南侵,構成了對明帝國北方的嚴重威脅。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中原剛剛結束靖難之役,不欲大動兵戈,真心希望北部邊境安定,便積極派遣使者與韃靼修好,表達“講好修睦”的願望。但韃靼忙於內訌,阿魯台殺死鬼力赤後,擁立元宗室本雅失裏為韃靼可汗。阿魯台自任太師,大權在握。阿魯台掌權後,斷絕了與明朝的一切往來。

因為擔心瓦剌與韃靼聯合,成祖朱棣事先進行了大量分化瓦解工作。當時瓦剌部首領猛可帖木兒已死,瓦剌部落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首領控製,勢力日盛,而且與韃靼阿魯台素來不和,經常互相仇殺,成祖朱棣便想利用瓦剌來牽製韃靼。剛好瓦剌也希望取得明朝廷的支持,在成祖朱棣即位後不久,便派遣使者前來朝貢。成祖朱棣為利用矛盾,另派使臣到瓦剌部封贈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想利用這三部削弱、牽製韃靼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