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威德並施:明朝崛起與中興(2)(1 / 3)

公元1403年,韃靼阿魯台進攻瓦剌,被瓦剌部的馬哈木打敗。阿魯台聽說馬哈木與明朝通使,頗為憂懼,也派使節與明朝通好。這說明韃靼與瓦剌的勢力相對平衡,成祖朱棣自然很高興。隻是,這和平並沒有持續很久。韃靼逐漸強大起來,對明朝漸漸不恭。

公元1409年4月,明朝派使臣郭驥到韃靼本雅失裏處通好,為了表示誠意,還將以前明軍俘虜的本雅失裏部屬22人全部釋放。但這次出使沒有成功,明使臣郭驥還被韃靼殺害。6月,郭驥部分隨從從韃靼逃回,向成祖朱棣報告了郭驥被殺的消息。成祖朱棣十分憤怒,決定對韃靼用兵。

公元1409年7月,成祖朱棣派淇國公丘福為征虜大將軍總兵官,武城侯王聰、同安侯火真為副將,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遠為左右參將,率精騎10萬,北討韃靼。出發之前,成祖一再告誡丘福說:“毋失機,毋輕戰,一舉未捷俟再舉。”然而,丘福急功近利,不聽屬下意見,冒險輕進,結果中了韃靼埋伏。雙方在克魯倫河北岸激戰,丘福被殺,明軍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少數人逃回。

丘福率領的明軍吃了敗仗後,成祖震怒,認為諸將無一能任,決定親征。公元1410年1月,成祖朱棣經過周密準備,下詔親征韃靼。此時因為皇太子朱高熾正在南京監國,成祖朱棣便讓皇太孫朱瞻基留守北京。張輔被特意從安南調回,隨同成祖朱棣出征。5月,成祖朱棣親率50萬大軍北進至斡難河,與本雅失裏遭遇。斡難河為成吉思汗的發跡之地,是蒙古人心目中的聖地。就是在此地,明軍擊潰了韃靼主力軍,本雅失裏隻帶著少數隨從,倉皇向西逃遁。

石人(武將)

同年6月,明軍在回師途中遭遇阿魯台部。明軍的火器優勢在此戰中充分展現,明軍所使用過的神機銃,每矢可斃敵二人。眾銃齊發,聲震數十裏。韃靼軍無不驚恐萬分,急忙逃跑。阿魯台部大多潰散。此時,天氣炎熱,明軍已經饑渴交加,成祖朱棣下令收兵。突然天降大雨,解決了明軍缺水的難題。

經此一役,韃靼勢力受到沉重打擊,本雅失裏逃往瓦剌。阿魯台不得不派遣使者向明朝貢馬,表示通好之意。成祖朱棣表現出了大朝君主的風度,將太祖朱元璋時、捕魚兒海一戰中被明軍俘虜的阿魯台兄長和妹妹送歸,阿魯台對此十分感激。

而本雅失裏和阿魯台被成祖第一次親征打敗後,韃靼實力大為削弱,瓦剌卻日益強盛起來,時常騷擾明邊境。公元1412年,瓦剌部馬哈木殺死本雅失裏,吞並了韃靼的西部,更立同族人答裏巴為可汗,大權都掌握在馬哈木手中。阿魯台自然對此不服。成祖朱棣繼續采取“扶弱抑強”的政策,封阿魯台為和寧王,使其有能力與瓦剌部馬哈木對抗。馬哈木對此相當不滿,對明朝的敵對情緒越來越嚴重。

公元1414年,瓦剌部馬哈木等進兵飲馬河,宣稱將攻阿魯台。成祖朱棣聞警,又親率大軍出塞進行第二次北征。6月,明軍與瓦剌三部主力軍會戰於忽蘭忽失溫。這場戰鬥十分慘烈,交戰雙方損失相當,瓦剌軍大敗。明軍兩度越過高山,一直追擊到土剌河。次年,瓦剌遣使卑詞謝罪。

韃靼部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剌後,經過數年的恢複,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曾兩次乘瓦剌部為明重創之危擊敗瓦剌部。對明朝,阿魯台改變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並時常出沒塞下,騷擾劫掠。朱棣為此致書勸止阿魯台,但阿魯台不予理會,依舊我行我素。公元1421年10月,阿魯台竟大舉圍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擊殺明都指揮王祥。為了打擊韃靼的侵擾活動,朱棣決意第三次親征。

公元1422年2月,明成祖朱棣令調用驢34萬匹,車177500多輛,共運載糧食37萬石,隨大軍出征。3月,大軍由北京出發,主力仍沿故路北上。明軍行至宣府東南的雞鳴山時,阿魯台聞悉朱棣親證,乘夜從興和逃跑,避而不戰。諸將請求追擊,朱棣命暫緩追擊。

5月,明軍過偏嶺,舉行閱兵式。朱棣告諭兵將:“兵行猶水,水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為了鼓舞士氣,朱棣作平虜曲,供將士傳唱,7月,在煞胡原俘獲阿魯台部屬,從而得知阿魯台丟馬棄甲從闊灤海北遁。朱棣懼重蹈丘福深入陷沒之覆轍,下令停止追擊。

回師途中,朱棣認為兀良哈部為阿魯台之羽翼,遂選派步騎2萬,五路並進攻打兀良哈部。大軍行至屈裂兒河。兀良哈部得知明軍來攻,倉皇西逃。朱棣指揮軍隊夾擊圍殲,大敗兀良哈部。9月初,回師至北京。

架火戰車(模型)

公元1423年,韃靼首領阿魯台以為明朝放鬆了警惕,不會出征,決意率眾襲擾明朝邊境。朱棣聞悉阿魯台又來侵犯,決定再次親征。同年8月初,朱棣舉行宴會,宴請從征五軍將領。隨後舉行閱兵式。9月上旬,朱棣率軍行至沙城時,阿魯台部眾阿失帖木兒率部眾降附。10月,明軍繼續北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朱棣立即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餘者皆有賞。10月班師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