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台出兵擾襲大同等地,朱棣決定第五次親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後,屢請出兵攻擊阿魯台,願作前鋒效力。朱棣批準了他的請求。4月,師出北京北上,進軍途中,金忠所部捕獲阿魯台部屬,得知阿魯台遠遁,分兵搜抄,未見蹤影。朱棣遂令班師。
明成祖五次親征蒙古,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各民族的安寧,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
明成祖朱棣對蒙古的用兵,擴大了明帝國在東北的疆界,帝國的版圖在東北包括了東三省和東西伯利亞直至庫頁島廣大地區,黑龍江成為內河,東至於海,南至南海群島,西到西藏和新疆哈密地區。
休養生息,恢複生產
明朝初年,長期的戰爭使得土地成荒,人口大減,百姓生活十分艱難。河北地區雜草叢生,漢中地區屍骸比比可見,揚州地區幾乎煙火不見。針對這些問題,明太祖時確定了安養生息的方針,以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至明成祖朱棣時,長達三年的“靖難”之役使淮河以北的廣大田地荒蕪衰敗,再加上蝗蟲災害,使剛剛發展起來的農業生產開始出現大幅度的滑坡。朱棣即位後,在加強皇權、創造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的同時,在經濟上繼續推行朱元璋“休養生息,移民屯田和獎勵墾荒”的政策,努力恢複和發展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生產。
明成祖首先遷移直隸、蘇州等十郡和浙江等九省的災民充實北京。不久又先後遷移山西、山東、湖廣等地少地的農民和無業流民到北京及北方地區屯墾。在“靖難”戰爭中遭受破壞的地區,政府發給耕牛、農具,幫助他們盡快恢複生產。同時,朱棣還采取嚴厲措施,懲處貪官汙吏,限製僧道發展,賑濟災民。
由於這些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行,使明朝的農業經濟比明太祖洪武時代又有了新的發展。各地每年上繳京師的賦糧達數百萬石以上,全國府縣的倉庫裏還積存著大量的糧食,陳陳相因,以至陳腐不可食。
興修水利和鼓勵種植桑麻是使明朝走向鼎盛的另一項有力措施。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即下令地方官吏都要大搞水利,從此全國各地水利工程一直不停。這年就修了和州銅城堰閘周圍200餘裏。洪武八年即公元1375年,命耿炳文疏浚涇陽洪渠堰,灌溉麵積達200餘平方裏。公元1391年,疏浚定海一帶東錢湖,灌溉農田數萬頃。公元1394年,詔諭工部修治一切陂塘湖堰,共計修成塘堰40937處,疏浚河流4162處,陂5048處。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
明成祖朱棣時,對水利也極為重視。大運河在隋朝修成後,經過唐中後期的動亂、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麵以及北南宋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早已失修,元時修浚通航後,又因戰亂而阻塞,特別是山東境內,一般已淤廢阻絕。公元1411年,明成祖朱棣命令工部尚書宋禮疏浚會通河。引汶水和泗水入其中,沿線建閘38座。接著,又派官元在淮安到揚州段築起堤堰,以防運河水分泄。至此,京杭大運河才真正暢通。此後400餘年,除通惠河(北京,通縣一帶)一段通運不正常外,絕大部分段落基本通航。疏浚大運河的運動,使南方的糧米和絲帛等物資通過漕運源源輸往北京,北方物產也通過運河南下,大大密切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確立內閣,鞏固發展
仁宗、宣宗統治期間,是明王朝的鼎盛時期。在朱元璋創業的基礎上,從政治到經濟等各方麵保證了社會的安定與統治的穩固。在皇室內部雖然爆發了爭奪皇位的“高煦之叛”,但很快被平息。政治清明,周邊形勢安寧,內閣製度確立,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史學家因此稱這一時期為“仁宣之治”。
仁、宣時期,明朝的內閣製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閣權已重於六部之權。史載:“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曆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又稱:“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戶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仁、宣時期閣權之重,可見一斑。它之所以如此,與當時的閣臣“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特殊身份有關。他們都是仁宗居東宮時的舊臣,在朱棣在位時,為維護朱高熾皇太子的地位不被成祖子朱高煦所奪,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他們在內閣任職時間都很長。“楊士奇在內閣四十三年,雖其始不過為學士,然已預機務,後加至公孤,始終在樞地,不出內閣一步,古來所未有也。同時值內閣者,金幼孜三十年,楊榮三十七年,楊溥二十二年”。他們在朝臣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