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兩朝均能重用大臣,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們所依靠的大臣主要是“蹇夏”(蹇義和夏原吉),他們掌握著六部中兩個最主要的部門——吏部、戶部。還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掌閣務。在他們的盡心輔佐下,政治比較穩定。在重用這批大臣的同時,對不稱職的大臣則予以黜退,即使原來和皇帝關係比較密切的也不遷就。對宦官的控製也比較嚴厲。仁宗即位後就下令:“中官在外采辦者悉召還,並罷所市物。”宣宗於宣德元年即公元1426年7月,“諭六科給事中,凡中官傳旨,必複奏始行”。宣德六年,宦官袁琦“自幼侍上,恃恩縱肆,擅遣內官內侍,以采辦為名,虐取官民財物”;又有中官“裴可烈在蘇鬆諸郡,貪暴尤甚”;“中官唐爰,以公差南京,縱恣貪酷”,俱被捕殺。
永樂一朝,經常戰爭,工役頻舉,支出浩繁。雖然當時的經濟繁榮,國庫殷實,但在這20年左右的時間裏,耗費的物力畢竟是太多了。仁宗即位後,注意到百姓的負擔,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一即位就下令停止為宮中采辦寶石、金珠、馬匹以及燒鑄進供等等。凡是地方受災,他都下令減免田賦,發放官糧賑災。為了保證百姓的休養生息,仁宗還派遣監察禦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他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經常對司法機關的官員說,國家要恤民,一定要從清除贓吏做起。宣宗即位後,繼續執行仁宗的與民休息的政策,他對民間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在一次外出返京的路上,他看到幾個農民在田裏耕作,便帶著幾個官員前去詢問稼穡之事,並接過農民手中的犁把推了三下,說:“朕隻推三下,就已覺得累了,更別說常年在幹這種活了。人們常說,勞苦者莫如農家,確是如此。”他曾經寫《織婦詞》賜給朝臣,並叫人畫成圖張掛宮中,要人們記住百姓的艱辛。正因如此,所以才能注意到百姓的休養生息。宣宗反對那種向百姓強征暴斂以供帝王享受和充實國庫的做法。對災荒地區,宣宗也實行減免田賦,開倉賑災。宣德七年,“以山西旱,蠲逋賦二百四十萬石有奇”。同年12月,“減蘇州官田租七十二萬餘石”。河南有一個知縣,沒經過請示就發放驛糧千石賑災,宣宗沒有責備他,反而表揚他不拘手續,並且說:如果要依照手續層層申報,那老百姓早就餓死了。他總結出一條曆史經驗:國家之盛,本於休養生息;而衰弱,必由於土木兵戈。
仁、宣二朝實施了一些與民休息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朱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弭患於未萌”,也就是不激化矛盾,避免人民的起義鬥爭。在經濟方麵,還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措施,宣德四年,“命戶部申明栽種桑棗舊令”。所以這時的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官員監察製度是中國古代文官製度中最具特點的內容。圖為明代監察禦史王抒的象牙腰牌。
仁、宣二朝實行了一些開明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他們能夠納諫。仁宗曾對楊士奇說:“為君以受直言為明,為臣以能直言為忠。……今後,我如果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你們盡管直言指出,別擔心我不會聽從。”有一次,楊士奇上奏說:“陛下的恩澤雖然普及天下,但是,如今流徙之人尚無所歸,瘡痍尚未平複,老百姓還很困苦,還須休息數年,才可能達到太平。”仁宗同意這種看法,並責備眾朝臣說:“朕對眾卿以至誠,望盡力匡扶。但隻有楊士奇曾多次上章指出時弊,而卿等皆無一言。難道朝廷果真沒有弊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嗎?”眾朝臣聽了,都感到慚愧。宣宗也是這樣,他能夠聽取正直大臣逆耳的勸諫,不喜歡聽那些恭維討好的話。他對楊溥說:“朕每念創業難,守成不易,夙夜倦倦。幸運的是百姓稍得安定,不過,禍亂的發生往往出於意料。而近來群臣好進諛辭,令人厭聞,卿宜勉力輔朕。”楊溥頓首說:“臣不敢忘報。”宣宗對他說:“直接指出我的過錯,就是對我的最大報答。”裁撤冗官的建議是宣德三年蹇義首先提出來的,宣宗采納了。他經常召集“三楊”、“蹇夏”等大臣談話,要他們指出朝廷的弊政,凡是有利於國家並切實可行的意見,他都能接受並實行。
仁、宣時期對科舉取士法進行了改革。仁宗在位時,曾與朝臣討論科舉之弊。楊士奇建議,定會試分南北卷取士。原來由於文化水平高低不同,形成會試多取南士。改革後,分南卷和北卷,分配錄取比例,從地域上加以平衡。仁宗未及實行而死去,宣宗即位後,就是按照這一改革辦法按名額錄取的。“如當取百人,則南六十,北四十”。“後複定南、北、中卷。北卷則北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中卷則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徐、滁、和三州;餘皆南卷”。會試取士這一改革,使北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亦感奮興起”,擴大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使得“南北人才,皆入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