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形勢的安定,也是所謂“仁宣之治”的重要標誌之一。當時,明朝政府對北方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政策是“脫擾塞下,驅之而已”,戍邊將“毋貪功”;東北地區,在奴兒幹都司的管轄下,也比較安寧;西北衛所,順利地對當地人民進行著管理;自永樂十一年在西南地區開設貴州布政司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治理。
(附):戚繼光抗倭
大明王朝的崛起和中興,以至保持近300年的統治,得益於穩定的邊防。或者說,明朝的崛起和持續發展與強大的國防是緊密相關的。因此,這裏特將戚繼光抗倭作為典型例證附錄於此。不過,這已是明朝後期的事了。但通過後期可反觀明前中期的情況。
明朝初年,日本正處於南北分裂混戰的後期。在內戰中因失敗而喪失軍職的武士流亡海上,成為無業“浪人”。他們勾結本國的流氓、奸商,在日本封建主的支持下,成群結夥到我國沿海,大肆擄掠,明朝人稱之為“倭寇”。倭寇除了日本海盜外,還有不少從倭的中國人。嘉靖二年(1523),明政府撤消市舶司(明初在浙江、福建設立的對外貿易機構)後,斷絕了對外通商關係。沿海豪門勢家、海盜魁首組織船隊,冒禁闌出,有的竟同倭寇互相勾結,走私發財。而中樞秉政之人收受賄賂,包庇縱容,如“海盜汪直,通倭為亂,(鄭)曉議置重典,而嚴嵩頗寬假之”、兼之“凶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誌、群不逞者皆為倭奸細,為之向導”,這就更加助長了倭寇的侵略氣焰。由於明初社會比較安定,海防整飭,倭寇還未釀成大患。
明朝中葉以後,倭寇侵犯日趨嚴重。這時日本已進入群雄割據的戰國時期,兼並戰爭不斷發生。各地的封建諸侯為了加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便支持並組織自己境內的浪人和商人,到中國沿海冒險。倭寇所到之處,劫奪財物,焚燒廬舍,奸淫婦女,屠殺和擄掠大量人口,甚至對所擄嬰兒“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倭寇慘無人道的暴行,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保家衛國,沿海地區人民展開了打擊倭寇的鬥爭。戚繼光就是在這一時代裏鍛煉出來的一位傑出的抗倭名將、民族英雄。
戚繼光(1528-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山東登州(今蓬萊縣)人。父景通,襲登州衛指揮僉事,曆官都指揮,是一位精通軍事的將領。戚繼光幼年時“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死去,17歲的戚繼光承襲了登州衛指揮僉事的官職,擔負起防禦倭寇的重任。倭寇的不斷侵擾,激起了這位青年將領殲敵衛國的怒火,就在這一時期,他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表達了他的偉大抱負。
嘉靖三十二年(1553),26歲的戚繼光升任署都指揮僉事,統率三營二十五衛所,督山東備戰倭事。當時山東的海防和其他沿海地區一樣,工事殘破,器械不全,兵員缺額,軍伍不振。戚繼光到任後,立即著手整頓。他一麵“振飭營伍,整刷衛所”;一麵訓練士卒,嚴肅紀律。於是山東沿海的防務,日漸鞏固,倭寇為之斂跡。
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因禦史雍焯的疏薦,戚繼光調轉浙江都指揮使司僉事,司屯局事。明年,升任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在對倭作戰中,戚繼光看到明朝軍隊腐敗無能、臨陣畏怯,一旦遇到敵人則“數裏以前,望賊奔潰,聞風喪膽”的現實,認為有必要訓練新軍,徹底消滅倭寇,“遂條上(練兵議),請練越人以從事”。當時他的同僚和部下都蹙額認為不可,他們認為:“禦倭事自有督撫主持,且從來未聞倭可殺(盡)者,須待其飽載歸,浮海擊之,庶可獲功贖罪而漁利複不貲也。”然而戚繼光練新兵滅倭患的雄心並未因同僚和部下將領的反對而動搖。他在多年來與倭寇的鬥爭中,創造性地運用了許多傳統戰法,如“水陸兼司,陸戰尤切”;聲東擊西,示假隱真;出敵不意,突然襲擊;用寡擊眾,以正為奇;並力合勢,先重後輕等,都體現在他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
特別值得提及的是,他根據正反兩方麵經驗提出的積極進剿以求盡殲的作戰方針。他針對僚屬中存在的消極防守思想,明確指出:“凡司三軍之上者必曰練兵,夫此練字,即練絲者將生練熟以織彩之謂也。”他還認為:“倭非大創盡殲,終不能杜其再至。”意思是說,倭患能否真正解決,問題不在於是否能將其完全趕跑,而在於能否把他們徹底殲滅。他不顧僚屬們的勸阻,將其練兵剿倭計劃上給總督胡宗憲和巡撫阮鶚,胡宗憲和阮鶚迫於形勢,原則上同意了他的建議,但並未能立即付諸實施。直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才得招募了以勇敢著稱的浙江金華、義烏地方的農民和礦工4000多人,進行訓練,教以武藝,申明紀律;又根據江南地區山嶺多、沼澤多、道路狹窄曲折、兵力不易展開的地形特點,並針對倭寇善設伏、猛衝鋒、擅長短兵相接的慣伎,創製了有名的“鴛鴦陣”法。
這種陣法是以火器、弓箭作掩護,對敵人進行短距離搏鬥的一種戰鬥隊形。它以12人為一戰鬥單位,最前一人是隊長,領導小隊作戰。其餘的人依次是:二人並列,一持長牌,一持藤牌;二人持狼筅;四人持長槍;二人持短兵;末一人是炊事兵。在戰鬥開始時,敵人進至一百步以內,放火器;敵人進至六十步以內,弓弩手放箭;再進,鴛鴦陣接著衝殺。以鴛鴦陣法進攻時,先是二牌手執牌並列前進,等到敵人長槍快及身時,牌手即投標槍擊敵,接著取腰刀砍殺。狼筅手各跟一牌手身後,以保護牌手和掩護本隊前進。長槍手每二支分別照顧一牌、一筅,如長槍進刺不中,短兵手即殺上救應。鴛鴦陣法不僅長短兵器互相為用,以充分發揮各種武器的效能;而且把十二個人緊緊地結成一個戰鬥整體,各盡其能,互相配合,因此就有可能戰勝個人武藝較精的倭寇。經過認真的訓練,新軍掌握了熟練的戰術和陣法,成為一支具有堅強戰鬥意誌的隊伍,被人們稱為“戚家軍”。在此以後的禦倭戰鬥中,戚繼光就依靠這支新軍,貫徹執行他確定的“大創盡殲”、“以次剿除”的作戰方針。台州之戰,就是一個典型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