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譚綸同戚繼光共商加強福建水陸防務事宜,並將議定的《倭寇暫寧條陳善後事宜以圖治安疏》上報朝廷。戚繼光部署方畢,倭寇又聚合27000多人,大舉入侵,福建形勢複趨緊張。為迅速徹底消滅倭寇,戚繼光上疏朝廷,請求給其“統一浙、福之責,重以節製調度之權”。是年十一月,朝廷任命戚繼光為總兵官,鎮守福建全省並浙江金、溫二府,負責水陸軍務。在這期間,戚繼光在軍事上的最重要貢獻是解仙遊(今福建今縣)之圍。
十一月初,倭寇萬餘向仙遊進犯,從四麵將仙遊城包圍起來。當時城內守軍兵力單薄,戚軍尚未到達,戚繼光決定先取守勢,於敵外圍據險設壘,進行牽製,候援軍到來,再行進剿。十二月中旬,戚繼光的新軍6000人回到福建,戚繼光召集將領,商討殲滅倭寇、解仙遊之圍的方略和部署。戚繼光認為敵人兵力有1萬多人,處於優勢,不能同時進攻倭之四壘,宜逐一奪取。於是決定先以主力攻打南壘,然後再攻取東、西二壘,在城北之鐵山設置疑兵以牽製北壘之倭。二十六日晨,大霧彌漫,咫尺不見人。戚軍各部按計劃從營地出發,直逼倭壘。當時倭寇正在結隊攻城,戚軍將至城下,倭寇始發覺。戚軍首先猛衝倭寇南壘,火燒倭營,當即斬殺四五百人。餘倭向東壘潰逃,戚軍轉攻東西壘,以“虎搏鷹擊”之勢,迅速焚毀倭寇三壘,共殺死倭寇1000餘人。餘倭數千人向北壘奔逃,戚繼光督軍奮擊,又大敗之,敵人屍橫遍野。仙遊之圍於是解除。
仙遊之戰,是戚繼光在平海衛大捷之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譚綸在評價這次作戰時說:“用寡擊眾,一呼而輒解重困;以正為奇,三戰而悉收全捷。……蓋自東南用兵以來,軍威未有若此之震,軍功未有若此之奇者也。”對戚繼光的軍事藝術才能評價是很高的,也是十分允當的。
嘉靖四十三年(1564)二月,戚繼光又在同安王倉坪大敗倭寇,斬首數百,餘眾奔漳浦,“繼光督各哨兵入賊巢,擒斬略盡”。少數殘倭膽戰心驚,流竄廣東覓舟歸國,白晝輒相愕曰:“戚虎來矣,今而後始知犯華之不利也。”東南沿海倭患至是平息。
戚繼光領導東南沿海軍民的抗倭鬥爭,曆時十餘年,前後數十戰,“飆發電舉,屢摧大寇”,建立了蓋世奇功,在當時和後世受到中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紀念是理所當然的。他在禦倭戰爭中行之有效的一些軍事策略和戰法,已成為留給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寶貴財富。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古老的華夏進入清朝統治時期。清朝經近20年順治皇帝的初建,至1662年康熙帝玄燁即位後,進行了大規模振興社會的活動,扭轉了蕭條局麵,社會發展開始走上正軌。再經雍正帝十多年的統治,至乾隆帝統治時期,全國統一,社會經濟繁榮起來。康熙至乾隆統治時期,史稱“康乾盛世”。繼乾隆之後,嘉慶帝和道光帝掌政風格保守、僵化,清王朝日趨腐敗,開始走向衰落。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瓦解。
清王朝崛起中興的主要標誌是:
百姓生活有了曆史性改進。由於清康熙實行勤政愛民政策,耕地擴大,農民負擔相對減輕,南方雙季稻的推廣和北方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等廣域播種,使得糧食、棉麻等產量能基本滿足人民低水平需要。
銅礦業和冶煉業興旺。在康熙年間,銅礦業空前興盛。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湖南、貴州等省的采礦業規模較大,如雲南的銅礦就有18處,礦工近百萬人,銅產量達到每年400萬斤。
紡織業有較大發展。康熙年間,蘇州城的踹坊發展到300多家,踹匠有萬人之多,織機有3000多張。
瓷器工藝達到新的曆史水平。景德鎮是製瓷中心,乾隆年間製瓷業不僅恢複了明代的規模,民窯已有200餘座,陶戶達數千家,工匠人數已由明時的數萬人發展到數十萬人,工藝達到曆史最好水平。
人口迅速增長。社會穩定繁榮,致使人口增長很快。順治八年,人丁統計數字是1400萬,到乾隆三十年,人口突破2億,至乾隆六十年已接近3億。
版圖遼闊。康乾盛世時候的中華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清朝版圖的陸地麵積達1300萬平方公裏,與我們現在的版圖相比,大約多了三分之一。
清王朝出現了“康乾盛世”的局麵,所實施的主要方略是:削平三蕃割據勢力,統一台灣,恢複中國領土的完整,加強了東南海防;打擊沙俄侵略,簽定平等條約;廢除圈地,還耕於民,鼓勵墾荒;大規模整治水患,促進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安定;懲治貪官,澄清吏治,以鞏固清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