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帷幄,力削三藩
三藩是明降將帶領清軍入關鎮壓農民起義的三個藩王,即留鎮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留鎮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留鎮福建的耿精忠。這三個藩王都有軍事指揮權,在政治上又結黨營私大搞獨立王國,在經濟上壟斷了地方財權,逐漸形成了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
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書請求回遼東養老,由其子尚之信繼承爵位,仍然鎮守廣東。康熙帝玄燁認為消除三藩、平定割據的時機已到,遂下詔批準尚可喜養老,但不同意尚之信襲爵位。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聞訊,知道朝廷要撤藩,於是一麵假意上疏請求撤藩,一麵調兵遣將準備叛亂。清王朝的一些大臣怕引出禍端,而康熙帝則認為三藩為禍,撤亦反,不撤亦反,必須早為平定,遂下詔吳三桂、耿精忠同時撤藩。同年11月,吳三桂首先叛亂,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轉年3月,耿精忠響應吳三桂起兵福州。康熙十五年即公元1676年,尚之信起兵廣東。一些漢族將領紛紛響應,戰火在不斷蔓延。
清王朝統治集團關於如何對待三藩問題發生了分歧,堅定主張平定三藩的占少數,多數認為不宜動用武力,可恢複三藩,甚至主張撤藩的大臣向吳三桂謝罪。當時的五世達賴喇嘛竟主張罷兵分治,承認割據。康熙帝玄燁力排眾議,堅持平叛。吳三桂打出叛旗後,即向東進軍貴州、湖南,向北進軍四川、陝西,並聯合廣東、福建,一時甚為囂張。康熙帝采取的軍事戰略為:保守湖北,阻敵北上;進軍江西;阻斷兩藩;穩定陝西,不使發展。這一戰略在軍事上孤立了吳三桂,在政治上突出安撫收買的政策。結果把耿精忠、尚之信爭取過來,倒戈重新投歸清王朝。當時最堪憂慮的是陝西參加叛亂的提督王輔,他一再叛附不定。玄燁對他仍予寬容,最後還是把他爭取過來了。這就把吳三桂的勢力堵在四川境內不能向外發展。
經過這一係列戰略的實施,廣西、廣東、福建、江西、陝西重新為清軍控製。吳三桂見大勢不利,遂於公元1679年在湖南衡陽即帝位,國號周,建元昭武,不久便病死,他10歲的孫子吳世蹯繼位,這時軍心民心都已渙散了。吳軍屢戰屢敗,水師將軍林興珠降清。清軍水陸猛攻嶽陽,吳軍潰敗,長沙吳軍也棄地逃回貴州、雲南。康熙帝見南方地形不利騎兵活動,遂確定以漢軍綠營打先鋒,滿兵繼後前進。他任命陝西提督趙良棟為勇略將軍兼雲貴總督,與湖廣總督蔡毓榮、平南將軍賚塔,分別從四川、湖南、廣西向貴州、雲南進軍。趙良棟在攻取貴州後,直趨昆明,城內文武官員紛紛投降,吳世璠自殺。三藩平定後,康熙帝加強了對漢族軍閥的控製,徹底廢除了藩王製,以加強王朝的集中統一。這次戰爭使清王朝避免了一次國家的分裂,加強了中央集權,使雲貴沿海地區的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在各方麵都起了進步作用。
知人善任,收複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明中葉以後因政治腐敗、內憂外患頻仍,清王朝遂無暇顧及海疆,致使台灣被荷蘭、西班牙殖民者占領。麵對殖民者的殘暴統治,鄭芝龍、鄭成功、鄭經祖孫三代經營台灣、收複台灣、治理並開發台灣,維護了祖國領土的統一,挫敗了殖民者以台灣為據點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擴張的野心。
三藩叛亂之時,鄭經曾與耿精忠合謀進攻廣東,約定事成後平分秋色。耿精忠降清後,鄭經依舊糾合舊部騷擾沿海一帶,燒殺搶掠,一派海盜行徑。鄭經這時已經背棄了鄭成功據台抗清複明的初衷。在清軍的打擊下,鄭經很快在東南沿海失去了立足之地,率部回到台灣。康熙十年即公元1681年,鄭經死後,大將馮錫範殺了鄭經的長子,另立年幼的鄭經次子鄭克塽繼承明延平郡王的王位,政治日益黑暗。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已成為一種割據勢力,阻礙了國家的統一。
三藩平定後,收複台灣已成為清政府的首要之務。福建總督姚啟聖多次上書康熙帝,乘台灣內亂之機用武力收複台灣,康熙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姚啟聖全力貫徹康熙招撫鄭經所屬軍民的諭旨。他廣貼告示,宣布保護沿海百姓,歡迎海上投誠人員,並在漳州設“修來館”,安置了大批鄭氏投誠官兵。凡來自鄭氏集團的歸附之人,清政府皆屏棄前嫌,著實安置,提供生活所需。在這樣的政策下,招撫工作收到較好的效果。公元1679年初,鄭氏五鎮大將廖琠、黃靖、賴祖、金福、廖興率部歸附,大大削弱了鄭經的勢力。
清軍入關前逐步裝備火炮,入關攻城略地,常仰賴火炮的威力。
以武力收複台灣的決心已下,任用得力的軍事將領便成了當務之急。姚啟聖曾經多次向康熙帝保舉鄭成功舊部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由於施琅的子侄正在台灣的鄭軍中任職,施琅遭到猜忌。經一番考察後,康熙力排眾議,於公元1681年7月,向議政大臣們鄭重宣布: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封太子少保。施琅熟悉台灣一帶的海路,善於水戰,又十分勇敢。施琅走馬上任後,立即著手調整兵力,訓練水師。為了等待適當的戰機,出師時間一拖再拖,轉眼到了公元1682年,一時群言四起。這期間,施琅與姚啟聖又在進剿安排上意見相左,施琅三次上書要求授予他專征權,由他統領軍隊自行進剿。盡管康熙對一再推遲出兵也有不滿,但他沒有被輿論左右,考慮到海戰須蹈不測風浪,事先很難猜度,他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態度。他用人不疑,為了確保戰鬥勝利,同意了施琅的請求,給予他專征大權。